北宋歷史:宋初名相張齊賢。
張齊賢,生於山東菏澤,長在河南洛陽,這位標準的山東大漢,文武雙全,滿腹韜略,後來宦海浮沉,幾乎手把手打下了大宋盛世的家底。一生輝煌業績,正如清朝學者朱軾的那句歎服之語:“古所稱才士者,齊賢蓋其人歟?”
此等強人,為何被稱“飯桶”?因為這裡的“飯桶”,真的就是單指飯量。一般人通常只吃幾碗乾飯,而對於張齊賢,一桶飯也就是開開胃罷了。
不只吃得多,張齊賢的吃法還特粗獷。比如吃肉,張齊賢就喜歡大肥肉片子,家裡買肉專挑肥膘,而且還走混搭路線,有時身體不好得吃藥,他直接弄幾張大餅,把藥捲餅裡大口嚼,反正就是不能耽誤吃飯。宋朝開國宰相趙普不禁感慨,誰家要是嫌錢多,就把張齊賢弄家裡吃幾頓,管保幾天就能吃窮。
不過,大胃王張齊賢也有不吃的時候。當年和自己一同血戰沙場的袍澤過世,聞訊後的張齊賢悲痛無比,幾天沒吃下去飯。張齊賢的老母80歲過世時,張齊賢更是整整七天不吃不喝。終其一生,他都是這樣一位重情至孝的鐵漢。
其實,早年張齊賢家貧,經常吃不飽飯。但成天餓著肚子的張齊賢,名號竟然傳到宋太祖趙匡胤那裡。趙匡胤巡視洛陽時,也慕名把張齊賢叫進行宮來吃飯。
在人生髮展、反腐制度就是由這套方略奠基而來!
當時宋太祖的反應,卻是嚴重不“感冒”。等張齊賢打著飽嗝兒講完,滿以為能得個贊,卻聽到宋太祖冷冰冰一句:你說的這十條,六條都是廢話,只有四條有價值!張齊賢一聽就發飆了,也不管對方是皇帝,當場和宋太祖吵得口水亂飛。宋太祖這暴脾氣,一看張齊賢如此狂妄,立刻也動了粗,直接叫衛兵把張齊賢扔了出去。
這等風波,放在某個官員以當奴才為榮的朝代裡,絕對是滅門大禍。但犯在宋太祖手裡的張齊賢很幸運,宋太祖回到京城立刻興奮地叫來弟弟趙光義,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然後興沖沖地力推:洛陽那個張齊賢是個人才啊,提的十條方略非常有價值,可我不打算用他,你當了皇帝一定要用啊!
待到宋太宗趙光義登基,苦了多年的張齊賢終於得到重用,從此開始宦海浮沉。他做人依然很粗獷,做事卻展現了另一種尊貴品質:精細!就算是複雜到令人抓狂的難題,他也總能迅速找出要害,然後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
這本事有多強?他剛當官就把宋太宗驚到了。當時他做衡州通判,到任後正趕上要處決死囚,可他翻一遍案卷立刻就發現判定有問題,於是便火速重啟複核,果然救下了五個無辜之人,一下聲名鵲起。
他不單救人,更給宋太宗解決了一大難題:冤假錯案問題。那時地方官員常見翫忽職守,司法腐敗,宋太宗多次發狠殺了不少敗類,問題卻依然頻出。張齊賢直接一道奏疏:不用刻意整頓,就專門增設個部門,押送到京的犯人先複審,誰有冤情就抓審案官員嚴懲。這道防火牆設下以後,司法風氣果然大有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