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於英國的首屆世博會

[ 歷史故事 ]

世博會是人類社會會,眾多科學技術和發明成果走向了日常生活。1851年倫敦舉辦的“萬國工業博覽會”,被世人確認為現代意義上的首屆世界博覽會。

18世紀末,英國工業革命如火如荼地開展。19世紀中葉,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1849年6月30日,皇家藝術協會與阿爾伯特親王在白金漢宮舉行了一次歷史性的會議,這次會議“開啟了1851年的大博覽會”。

皇家委員會將展覽館地址選定在海德公園南側,並用英、法、德語向各國發布展館設計招標書,最後英國園藝師約瑟夫·帕克斯頓設計的水晶宮脫穎而出。它長563米,寬124.4米,高20.13米,建築面積7.2萬平方米,通體透明,龐大雄偉,並將公園裡幾棵成熟的大榆樹有機地容納其中。展覽會的組織者認為,在展覽中構建一個“勤勞、愛國的工人形象”,對於體現工業進步至關重要。為此,組織者在交通、住宿和負擔能力三方面考慮到工人階級的需求。

1851年2月,首批展品開始搬入水晶宮,外國展品也陸續入關並直接運到水晶宮接受海關檢驗。在展品的佈局上,因許多外國展品是在開幕式前才收到,來不及分類,於是,組委會將展品分成兩部分——中殿西端陳列著英國及其屬地的展品,按原材料、機械、工業製品、雕塑分類陳列;外國展品則根據不同國家陳列在中殿東端。所有國內外的最新機器都集中在宮殿西北角的動力源附近。

1851年5月1日9時,水晶宮正式開門接納參加開幕式的遊客。重要的工業展品包括印刷機、蒸汽機、火車頭、收割機、桁架橋、提花機、縫紉機和硫化橡膠等。在展廳的西北角,專門建造的鍋爐房產生的蒸汽驅動著各種機器如造幣機、拉線機、紡紗機、開槽機、抽水機等一起運轉,讓參觀者驚詫於機械化的神奇魔力。針織機、縫紉機、洗衣機和熨燙機等發明,則集中體現了中產階級關注家庭生活舒適度的物質需求。當時有商人曾稱,“這是工業真正的、活生生的大百科全書”。

1851年10月11日下午5點,此次博覽會結束。在5個多月的時間裡,它吸引了600多萬人次的參觀者,包括查爾斯·達爾文、塞繆爾·柯爾特、夏洛蒂·勃朗特、查爾斯·狄更斯、喬治·艾略特等名人;近14000家國內外參展商提供了超過10萬件的展品;展覽會評委會為參展商頒發了2918枚獎牌;除去各種費用,展覽會獲得的利潤高達186436英鎊。

此次博覽會加速了自由貿易的程序,還在某種程度上結束了英國社會“對商人和技工的蔑視”,有助於緩解19世紀40年代地在國際上掀起了舉辦大型博覽會的熱潮,併為英國隨後舉辦的各種國內和國際展覽會提供了模板。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