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璽”作為一種憑信,在秦以前尊卑通用,官印、私印均可稱“璽”,到了秦始皇時期,下令鐫刻皇印,宣稱只有皇帝相傳之印璽,所以叫“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傳國玉璽”方圓四寸,上有五龍交織,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
秦始皇死後,歷代帝王都奉此璽為奇珍,視為國之重器。得到此璽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去此璽則認為是“氣數已盡”。如有皇帝登大位而沒有此璽,就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容易被世人所輕蔑。後世皇帝對這塊傳國玉璽非常重視,每有政權更替,這塊寶物也隨之易主……
首次失蹤
“傳國玉璽”取材於歷史。
戰國時,趙惠文王從太監纓賢處得到了這塊和氏璧,秦昭王得知後,打算攻趙強取,後因趙國宰相藺相如據理力爭,將和氏璧“完璧歸趙”。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國滅亡趙國,得到和氏璧。嬴政一統天下,稱始皇帝,命李斯在上面刻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咸陽玉工孫壽將和氏璧磨平,雕琢為璽,這便是傳國玉璽。秦嬴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過洞庭湖口,風浪驟起,龍舟將傾,始皇將此璽拋入湖中,祈神鎮浪,傳國璽第一次失蹤。8年後,華陰平舒道有人又將此璽打撈出來奉上。
秦子嬰元年(前207年)冬,劉邦率軍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投降,奉上始皇璽。秦亡後劉邦即天子位,傳國璽歸劉漢,世世傳受,稱為“漢傳國璽”,也稱“漢傳國寶”。
西漢末年,王莽專權,當時皇帝孺子嬰年僅2歲,傳國璽置於長樂宮,由元帝王皇后代為掌管。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派他的弟弟王舜前去索要,太后大罵:“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滅也!”遂將傳國璽摔在殿廷,玉璽被摔碎一角,後來用黃金鑲補。公元23年,王莽被殺,校尉公賓得玉璽,獻給綠林軍將領李松。又由李松派人送給更始帝劉玄。劉玄為赤眉軍俘虜後,傳國璽落入赤眉軍擁立為帝的劉盆子手中。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東漢光武帝劉秀。東漢末年,宦官專權。袁紹領兵入宮誅殺宦官,宮中大亂,漢少帝劉辯夜出北宮避難,倉促間未帶傳國璽,返回宮後傳國璽便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