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1000年前的宋代已出現了人口規模過百萬的超級大城市時,可能會有人覺得難以置信,會驚問:那時候有沒有一個龐大的排洩系統來維持城市的新陳代謝?確實,即使在今天,一些城市中,只要下大雨,都免不了要出現“水漫金山”的情形。宋代城市的排水能力如何呢?
我們可能不敢相信,北宋東京(汴梁)的排水系統是非常發達的,地面明渠有八字水口:“內外八廂創制八字水口,通流雨水入渠甚利。”(《宋史·河渠志》)地下暗渠也四通八達:“汴都地廣平,賴溝渠以行水潦。”(《宋史·河渠志》)陸游《老學庵筆記》的一段文字更是可以說明東京地下排水管道之發達程度:“京師溝渠極深廣,亡命多匿其中,自名為‘無憂洞’,甚者盜匿婦人,又謂之‘鬼樊樓’。國初至兵興,常有之,雖才尹不能絕也。”人們常說國外城市的地下排水溝寬敞而四通八達,可以容納流浪漢與窮人棲身,所以是城市的“良心工程”云云。宋朝分子的藏身之地,即便來了能吏,也難以將這個“地下王國”徹底整治。由此也可以想見,東京地下的排水溝渠是多麼寬闊、深長。
南宋臨安的地下排水系統同樣很發達。明代人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中說,杭州的地下暗溝有:“李泌所開六井,沈文通所開南井,蘇軾所開新溝,通貓兒橋及雄武營者;而布政司前百獅池,西通西湖,東出水於普濟橋;又仁和學、府學前,亦有暗溝,繞欞星門,出於凌雲橋者是也,餘不可考。夫久廢者,固不可復矣,有蹤跡可尋,而坐視堙梗,非郡城之利也。”這些地下溝渠到了明代時,已經因年久失修而不可用,所以田汝成覺得很可惜,認為“非郡城之利也”。
不過我們還是有機會見識到宋代地下排水系統的生命力。宋神宗熙寧年間,知贛州的劉彝主持修造了贛州城的地下暗渠,因為整個溝渠網路形似篆體的“福”“壽”二字,故名“福壽溝”。此後贛州福壽溝歷代均有維修,至今仍在使用。前些年,許多城市因為暴雨發生內澇,而同遭暴雨襲擊的贛州,卻“沒有一輛汽車泡水”,這其中就有福壽溝發揮排洪的作用。
都說檢驗一座城市或一個國家是不是夠現代化,一場大雨足矣。如果宋朝人聽到這一句評論,他們會不會覺得有點兒驕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