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導(276-339)出現在《世說新語》裡的次數之多,僅次於謝安。《世說新語》對他的稱呼也特別複雜。有時稱他的字“茂弘”;有時喊他的小名“阿龍”;有時喊官位,曰“丞相”,曰“司空”;有時又幹脆簡單地尊稱為“王公”。
這80多條記錄非常零碎,只知道很多人原來對江東政權的前途很不看好,但看見王導就有了信心,稱道他是“當代管仲”。管仲有扞衛華夏文明的大功,在那個“五胡亂華”的時代,王導的功績和管仲一樣大。
王導天生適合成為名士圈的領軍者。他出身於天下第一大族琅琊王氏,而且是西晉開國名臣王覽的長房長孫。雖然魏晉是一個不太重視嫡庶關係的時代,不過這個血統拿出來,還是能讓人高看一眼的。
和走了土豪路線的堂兄王敦不同,王導是按照典型的名士標準塑造自己的。
第一,王導的相貌,雖然不像潘岳、王衍、衛玠那樣帥得震撼,但也是很好的:
有人詣王太尉,遇安豐、大將軍、丞相在坐;往別屋見季胤、平子。還,語人曰:“今日之行,觸目見琳琅珠玉。”(《容止》)
琅琊王氏一大家子人都是琳琅珠玉。王導在其中不算突出,但也不拖後腿。還有記載,謝安小時見過王導,後來回想起來說,“便覺清風來拂人”。看起來,王導的相貌,是那種不會讓女孩子驚聲尖叫,但看起來特別舒服的型別。
第二,名士都愛清談,王導也不例外,而且水平很高。他就談三個命題:聲音本身不傳達哀樂情緒,養生的關鍵是保養身體還是保養精神,語言可以完全表達想要呈現的意義。這都是曹魏和西晉名士熱衷的老話題,可王導的表述把各種命題都關聯進來,並不斷生髮新的意義。以柔克剛、以簡馭繁,是高手境界。
殷浩(303-356)比王導小27歲。他做徵西將軍庾亮的長史是咸和九年(334)六月之後的事,這時,王導的年紀已經很大了。
殷浩到建康城來,王導為了表示對他的重視,召集了一次清談聚會。到場的人物,有未來的梟雄桓溫,出身太原王氏的兩個名士王蒙(王長史)和王述(王藍田),以及後來做到鎮西將軍的謝尚(字仁祖)。
這裡面,謝尚和殷浩是交過手的。作為陳郡謝氏的後起之秀,謝尚清談的功力,當然頗為了得。
謝尚聽說殷浩擅於清談,想和他較量較量。殷浩也沒和謝尚認真辯論,就提示了幾個道理,說了幾百個字。結果謝尚琢磨著這些道理,不知不覺臉上的汗就下來了,於是殷浩徐徐對身邊人說:“取手巾與謝郎拭面。”
為了表示對殷浩的重視,王導親自起身,解下系在帳子上的麈(音同主)尾,對殷浩說:“我今天要和您一起談談玄理。”
麈尾是名士清談時展示性情、增加氣勢的重要道具。這件麈尾是王導的心愛之物,不過據一條《世說》佚文,這裡王導解下麈尾,並不是自己用,而是把它送給殷浩——你有了極品裝備,才可以與我一戰。
王導和殷浩開始清談,高手過招,別人根本插不進嘴。轉眼天已三更,王導和殷浩用盡生平絕技,都找不到對方的破綻。王導感嘆:“一向談論玄理,竟然還不知道玄理的本源在什麼地方。至於旨趣和比喻不能互相違背,正始年間的清談,正是如此!”
有意思的是,天亮之後,全程吃瓜的桓溫顯得比誰都熱衷傳播當晚的經歷,他對人家說了三點:第一,王導和殷浩談得確實好。第二,自己和謝尚雖然插不上話,但聽得有滋有味。第三,那二位姓王的工作人員,根本聽不懂人家在說什麼,傻乎乎像兩條沒見過世面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