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世界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 歷史故事 ]

歷史上似乎有這樣一條規則,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想要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需要有足夠長的統治年限。這一點也好理解,政策與改革措施頒佈了,取得成效是需要時間的,樹木尚且百年,治國也是如此。所以,歷史上具有強大影響力的統治者在位時間往往都是比較長的。例如:

秦始皇嬴政在位37年;漢武帝劉徹在位54年;光武帝劉秀在位33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4年;唐玄宗李隆基在位44年;查理大帝在位46年;愛德華一世在位35年;清聖祖玄燁在位61年;清高宗弘曆在位65年(4年太上皇訓政)。

這一組資料似乎佐證了上面提出的歷史規律。康乾盛世的創立者康熙8歲登基,除鰲拜、平三藩、收復臺灣、擊敗準格爾、出擊俄國,文治武功,名垂青史,享國61年。然而在同時期的西方,有另外一位帝王與其頗為相似,這就是法國波旁王朝的君主太陽王路易十四,在位時間長達72年,創造了世界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紀錄。

太陽王路易十四幼年的經歷與康熙一樣,早年喪父。登基之初,由他的母親——奧地利的安娜代他攝政,此時有一個男人——法國宰相、紅衣主教馬紮然,替代了路易十三來照顧他的妻子、幼子以及他的王朝。此時馬紮然不僅是幼王路易十四的宰相、教父,同時也是攝政太后的情人,其位尊權重的程度可想而知。馬紮然攝理朝政之時,恰恰是法軍在三十年戰爭中的決勝關頭。馬紮然為了應付戰爭的需要,以允許他們徵收捐稅和收取國家的收入作為交換條件,向金融家預支款項。這些包稅商從中獲得巨利,引起了貴族的嫉妒和人民的憤怒。1648年8月26日,巴黎爆發了人民武裝起義。起義者一夜之間就築起了1200個街壘,他們用“福隆德”射擊馬紮然擁護者的住宅。在外省也爆發了反政府的起義。1648年10月,國王路易十四從京城出走,馬紮然第一次被流放。此次暴亂一直持續到1652年10月21日,隨後路易十四得以返回巴黎。

1661年3月,馬紮然病逝,死前密囑路易十四要親自掌權、不必再任命宰相。於是24歲的青年國王宣佈親政,並把自認為是馬紮然繼承人的重臣尼古拉斯·富凱給解職了,理由是貪贓受賄。

親政後的路易十四是一個事必躬親的國王。他一天工作8小時以上,以無比的熱忱與精神治理國家,很快就成為全歐洲最優秀的英明君主,創立有史以來無與倫比的絕對君主制。正是路易十四的親力親為、勤於執政,國家才能夠有條不紊地運轉,才能為經濟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內部環境。

國強必霸,這正是西方的政治邏輯。透過內部的改革,法國的國力逐漸強大,法國的對外擴張自此開始了。戰爭有時的確是國家君主樹立權威的一個重要手段,雖然“一將功成萬骨枯”,但這都阻擋不了帝王心中的稱霸之夢。

路易十四在位期間共發動了四次大的戰爭:

1667年,根據《比利牛斯和約》,路易十四以王后是腓力四世女兒的名義要求繼承西屬尼德蘭地區的領地。法軍迅速出動,打敗了駐守在此的西班牙與荷蘭軍隊,佔領了里爾等城市和弗朗什孔泰地區。荷蘭、英國、瑞典組成反法同盟,迫使法國簽訂《亞琛和約》,然而法國還是獲得了已經佔領的尼德蘭地區。

1672年,路易十四發動了復仇性的法荷戰爭。路易十四藉由此戰重創荷蘭,名震全歐,不但造成荷蘭的“災難年”,更打響了“太陽王”的名號,受到國內外的景仰。路易十四在1678年法荷戰爭大勝後,推行更大的擴軍計劃,數年後,其海陸兩軍冠絕整個歐洲,“太陽王”的金光籠罩全歐。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布衣皮定均
下一篇: 上任前先識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