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梅花戰術
羅炳輝,1897年生於雲南彝良,從小過著農奴生活,15歲從軍,1923年被任命為孫中山的警衛連長。192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第一、第二和第三次反圍剿戰爭中,羅均率部奉命擔任誘敵任務,屢立戰功。
1939年,羅炳輝任新四軍第1支隊副司令員、第5支隊司令員,率部開闢皖東抗日根據地。皖南事變後,中共中央為了堅持華中敵後抗戰,決定將原有的新四軍以及隴海鐵路以南的八路軍重新統一擴大編組為7個師。第5支隊被編為第2師,羅炳輝任副師長、師長兼淮南軍區司令。
在領導新四軍部隊期間,羅炳輝探索出一條以伏擊戰和運動游擊戰相結合的新戰術——“梅花戰術”。所謂“梅花戰術”是一種避其鋒芒、擊其軟肋的戰術。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的火力遠超新四軍。新四軍無法與其正面對抗,只有擊其軟肋方可一戰。“梅花戰術”就是這種戰術。部隊分散在四五處,各相距四五里,看不見,聽得到。日軍進攻時,被攻擊的部隊邊退邊打,另幾點的部隊以槍聲為命令,向槍聲方向前進,繞到日軍的側、後方軟肋處攻擊,從而擊潰日軍。由於部隊呈梅花瓣狀部署,故名“梅花戰術”或“梅花樁戰術”。
“梅花戰術”集游擊戰、伏擊戰、運動戰於一身,避強擊弱,積小勝為大勝,十分實用。這個戰術包括伏擊、糾纏、阻擊、遲滯、擾亂、殲滅等專案。部隊宿營按三角形駐地部署,如遭敵人襲擊,可避免被一鍋端,而且任一部分戰鬥力都能機動,實施對敵人的反包圍。人數少好分散,敵人不易發現,反而容易偷襲敵人。同時對來犯的敵人可以實施多點打擊。
讓日軍來收屍
1941年,羅炳輝指揮部隊主動出擊,破壞了日軍的公路、橋樑,切斷電話線,襲擊軍車。日偽軍立即組織100多人前來“掃蕩”,被新四軍誘入到梅花樁式的埋伏圈內,只半個小時,除一名日軍士兵逃脫外,其餘全部被殲。
1941年4月,羅炳輝籌劃指揮了“天儀揚地區反點線作戰”。在4月17日的金牛山戰鬥中,羅炳輝初試了他創造的“梅花樁”戰術,打得日軍首尾不能相顧,暈頭轉向。
金牛山坐落在六合縣境東北部,距縣城40多里,四面為山河環繞。南側同北峨眉山遙遙相對,兩山之間系丘陵及窪地,村莊稠密,便於隱蔽部署兵力,是一個良好的殲敵戰場。4月中旬,羅炳輝率領新四軍第二師主力進抵金牛山一線,將部隊按梅花樁式佈置分駐。
4月16日,駐揚州日偽軍700餘人攜重武器乘車至謝家集,旋又至樊家集集中出發,透過安樂橋,兵分兩路:一路直撲新四軍第二師十二團團部駐地大陳莊,一路進逼三營駐地厲馬莊。由於羅炳輝在戰前早已將部隊按梅花樁式分駐,日偽軍無法對新四軍形成包圍,只好以爬行的方式沿田埂秘密接近。當日偽軍靠近新四軍部隊時,羅炳輝立即命令向日偽軍開火。日軍沒有料到腹背受敵,頓時亂作一團。只能狼狽逃竄。3、8、9連和儀徵模範營分路追擊至尹家河,用機槍封鎖橋頭。敵人見無路可逃,作困獸鬥。這時新四軍戰士彈藥告罄,雙方又展開肉搏戰。經過1個多小時反覆廝殺,殘敵逃向儀徵。此次戰鬥,斃傷日軍200餘人、偽軍300餘人,俘日軍2人、偽軍30餘人。新四軍陣亡連排幹部和士兵54人,傷64人。
第二天日軍要求來收屍,羅炳輝同意,但要求日軍必須打著白旗來,日軍思量再三,最終只得打著白旗前來,將日方屍體收回。
日軍傷透腦筋
羅炳輝深知日軍的“脾氣”,判斷日軍一定會來報復。他針對戰鬥中出現的問題,抓緊宣傳、教育。幹部、戰士很快就能夠熟練掌握“梅花戰術”了。
5月下旬,日軍集中了5000餘人的兵力,在飛機的掩護下,分5路進行掃蕩。當時,路東的新四軍也只有5000來人,羅炳輝命令路東的部隊以連、營為單位分散駐紮,再次佈下“梅花陣”。一時間,40多個“梅花樁”佈滿了路東各地。日軍進入了“梅花陣”中,“重拳”出擊猶如打在棉花裡,有勁使不出;而後勤、運輸等軟肋屢屢被擊,日軍顧此失彼,四處捱打,被迫於6月初匆匆結束掃蕩。
掃蕩失敗後,日軍對這種戰術傷透了腦筋,翻遍中外戰術大師的經典著作也找不到隻言片語,最後只得命名為“羅氏戰術”。
路東的部隊在這次只維持了6天的掃蕩中與敵作戰20餘次,平均每天4次,其斃傷日偽600餘人,粉碎了日軍的掃蕩。“梅花戰術”再顯神威。從此一直到抗戰勝利,日軍再也未敢到路東掃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