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八線》看“三三制”戰術

[ 歷史故事 ]

對廣大軍迷而言,人民軍隊的“三三制”戰術可謂大名鼎鼎。但奇怪的是,在眾多反映人民軍隊作戰的軍事題材影視劇中,卻鮮有完整體現“三三制”戰術運用的。有人認為,“三三制”戰術本身很難體現恢宏的戰爭場面,也與緊湊的作戰程序關係不大,會影響影視劇畫面的觀賞性。其實,這是對影視觀賞性的一種誤解。具體到作戰部分,影視作品中最大的觀賞性應是準確呈現,而非戰場元素的堆砌,更不是單純追求視覺刺激。令人欣喜的是,反映抗美援朝作戰的熱播劇《三八線》,在部分場景中對體現“三三制”戰術進行了嘗試,也讓觀眾對“三三制”戰術有了更直觀的瞭解。

“三三制”正名

有一種“三三制”表述,是指抗日戰爭時期各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時,在人員組成上採取的制度,即在民主政權組成人員的分配上,共產黨員、非黨員的進步分子、中間分子各佔三分之一。它並非一個作戰概念。此外,軍隊編制上也有“三三制”的說法,如一師三旅、一旅三團、一團三營等,儘管有人認為這種編制形式可能是便於運用“三三制”戰術,但它也不是指“三三制”戰術。

事實上,就連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術教材中,也極少出現“‘三三制戰術”這一概念。也就是說,“三三制”戰術雖然大名鼎鼎,但並非規範軍語。那麼,究竟什麼是“三三制”戰術?

“三三制”戰術,通常是指以班為單位,一個戰鬥班要分成三個戰鬥小組,每個戰鬥小組三到四名戰士。戰鬥小組作戰時,以三角形隊形進攻,小組中各成員分工明確,分別負責進攻、掩護及火力支援;近戰中,“三三制”戰術特別有效,三人協同進攻,可以大大減少傷亡,彌補我軍士兵單兵火力不足的缺陷;班進攻時,三個戰鬥小組互相支援且各自散開,由班長統一指揮,以免發生混亂,士兵的間距一般在五至八步左右,既可發揮火力,又可避免一發炮彈帶來過多傷亡。由於分工明確,“三三制”戰術透過有效合理的搭配,能使組內士兵各盡其力,讓戰鬥力最大化發揮。

戰術的初衷

抗戰初期,我軍對日作戰在裝備上處於劣勢,要消除這種劣勢,只能形成自己戰術上的優勢。一般來說,面對敵人的陣地,進攻時最好的辦法是先用重火器對敵陣地進行打擊,打掉敵主要工事及部分有生力量後,步兵再進行衝擊。由於八路軍當時的裝備極其簡陋,最基本的槍彈都供應不足,更不可能有充足的重武器支援掩護。在這種情況下,最直接的進攻方法就是步兵直接往上衝,但在面對敵人兇猛火力時,我軍必然遭受較大傷亡。

為此,林彪在部隊高幹會議上指出,“我們部隊作戰時愛成群地湧來湧去,勇氣很好,但是缺乏有智術的動作”“在近代的用人力的戰爭條件之下,用集團的衝鋒目標太大,如果被人家的大炮和機關槍射擊的時候,損失就太大了,因此,現在我們要教育戰鬥員三五成群地戰鬥,一個兩個地去戰鬥”。此後,分隊指揮員便開始注意適當分散兵力密度,強調以密切的協同,層層推進,交替掩護進攻,“三三制”戰術由此應運而生。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