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勺記

[ 歷史故事 ]

我現在寫下來的故事。你若想探個究竟,可以到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中山艦博物館,看看那陳列櫃中的一隻碗和一隻勺。

一、

故事要從1938年的武漢保衛戰開始。

1937年11月,日軍佔領上海,同年12月,南京淪陷。上海、南京的失守,致使人員、物資因運輸不暢而滯留武漢。加之武漢原有的經濟、文化基礎,使武漢成為必爭之地。

1938年,武漢保衛戰開始。

中山艦進入武漢江面。槍炮手鍾二十五和42名官兵一起,進入作戰狀態。鍾二十五本名鍾龘,艦長薩師俊在點名時,不認識他的名字,就根據他的編號叫他“鍾二十五”。

為了打下武漢,日軍投入兵力三十餘萬,而中國軍隊連外圍兵力一起達百萬人。戰火紛飛,血肉迸濺。守住!守住!武漢多堅守一天,轉運西撤的人員和物資就能多運一批。

1938年10月24日午飯時間,鍾二十五從櫥櫃中取出自己的碗勺——中山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碗勺。這些碗勺是副艦長呂叔奮親自到江西景德鎮定製的,瓷碗瓷勺底部燒製有黑色圓圈,圓圈中間有“中山艦”3個字和編號,字與編號均為黑彩楷書。鍾二十五的碗勺底部的編號就是“25”。

鍾二十五非常珍愛這套碗勺,每次吃完飯,他都把碗勺洗得乾乾淨淨,存放在櫥櫃中。這天也不例外。

下午3點,中山艦在漢口江面往下游行駛。就在這時,6架日軍轟炸機飛臨中山艦上空,輪流向中山艦投擲炸彈。艦上的彈藥庫被引爆。一代名艦中山艦,沉入江底。包括中山艦艦長薩師俊、槍炮手鍾二十五在內的25人,在這次敵機的轟炸中英勇殉國。

二、

風雨歲月,日月經天。武漢保衛戰一晃已過去20年。

1958年,吳阿寶隨著他工作的疏浚船,從南通沿長江而上。南通號疏浚船的任務,是駛往武漢上游金口江面,疏浚這一段航行水道的泥沙,保障水道暢行無阻。

吳阿寶是疏浚船上的副舵長兼炊事員。閒時,他也會給泥沙轉運船幫忙,清理那些從江底撈上來的各種各樣的東西。

在那個年代,人們沒什麼文物保護意識。按照行業規定,貴重物品須上交國家,其他的普通物品就由船員自行處理。

那天,吳阿寶在幫船員清理一些打撈上來的沒用的物品時,被筐裡的一隻泥沙疙瘩吸引了目光。他掰開泥沙疙瘩,發現裡邊包裹的是一個泥糊糊的瓷碗。

吳阿寶看了看碗,覺得扔掉可惜,就留下了。

南通號疏浚船完成了長江水域的疏浚任務,船員們各自回到家裡。

吳阿寶的舅兄是長江貨輪上的水手,常年跑上海到武漢的碼頭,頗有見識。貨輪停靠南通時,他就上岸看望妹妹一家。

這一天,吳阿寶的舅兄又一次上岸去看妹妹。在妹妹家,他偶然間看見一隻貓食碗。這隻碗瓷質細膩,瓷面晶瑩白潤,非一般鄉間窯火燒出的粗品。翻過碗麵,他看見碗底有一黑釉燒製的圓圈,圓圈中有“中山艦25”的字樣。

他問妹妹:“這隻碗是從哪裡來的?”

補充糾錯
上一篇: 追風
下一篇: 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