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別人怎樣,我是每次看到屈原的名字,就會想到杜十娘。
他們都是文化神話,都和水甚有淵源:一個懷石自沉,另一個懷寶自沉,而且,都是因為有人未能正確認識他們的價值。
但是,杜十孃的故事有某種使人不安的地方。
投水之前,杜十娘展示百寶箱中所有,並用對仗工整的漂亮文言,指責情人李甲對她“相信不深”:“妾櫝中有玉,恨郎眼中無珠。”倘若李甲沒有被這一系列事件搞得頭暈目眩,他其實完全可以用同樣的話回敬杜十娘。難道她不曾對他說:“夫婦之間,死生相共,有事儘可商量,萬勿諱也。”可是,縱觀杜十娘行事,前前後後充滿了遮掩。明明篋藏萬金,卻一定要李甲四處借貸為她贖身。她的百寶箱平時是鎖著的,每次取錢之後,“仍將箱子下鎖,亦不言箱中更有何物”。她告訴李甲,所有銀兩都來自“眾姐妹”的臨別饋贈,然而實際上那些是她的個人積蓄——和李甲經歷相似的無數青年男子為她傾家蕩產的結果。得知李甲要把她賣給鹽商孫富,她連贊好計,晨起“用意修飾”,刻意不流露絲毫眷戀之情。
這四個字,“用意修飾”,可謂杜十娘一生斷語。她哪裡只是被褐懷玉?她簡直是把玉重重地包裹起來!
她為什麼要隱瞞?這個問題不妥當。我們應該問:為什麼敘述者如此著意塑造與刻畫杜十孃的隱瞞?
希求得到杜十孃的,是一個商人。李甲和他的約定是一筆生意交換。杜十娘自己也積極地參與了交換:她用美色交換錢財,並希望用這些錢財換得受人尊敬的社會的——除了那個原本無意於投資的朋友柳遇春。
(摘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留白:秋水堂文化隨筆》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