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9年,人間天堂蘇州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掃黑除惡大行動,掃除的物件是當地無惡不作的“打行”,但這一行動卻引發了“打行”的大暴動。
無惡不作的江南“打行”
明代後期,江南社會發生,目眩神迷。江南地方上出現了新的組織,稱“打行”,初期讓世人讚歎,再讓人驚訝,最後讓人畏懼厭惡。
“打行”的出現,與明代江南經濟的快速發展相關。經濟發展,社會穩定,造成了人口的激增,“三十年來承平生育,兼以生計甚難,禍心日熾”。
一群群在蘇州街頭上廝混的少年們,大概受了說書人口中各類英雄好漢們結義的影響,焚香歃血,發下誓言,要共患難,同富貴,要做江湖人士。
不過,“打行”少年們多是底層出身,為了在城市中生活惡少,恃其拳勇,死黨相結,名曰打行。”
“打行”惡少們,很快風靡東南,為各地不良少年所效法。
南京城中“十步之內,必有惡草。百家之中,必有莠民”。《上海縣誌》載,萬曆時,本縣“打行”之風頗盛,此輩皆系無家惡少,東奔西趁之徒。《無錫縣誌》載,惡少年群聚夜遊,以詐謀拳勇,欺負老弱。浙江、安徽、廣東、山西等地都有打行成立,惡少們攜帶武器,聚整合群,橫行市井,無視官府。
這幹少年郎們,靠著一身的勇力,從事各種不法勾當,謀取生計。
“打行”之中,以精於武藝者為頭目,如松江“打行”頭目朱現綽號“地扁蛇”,嗜槍如命,走險若鶩。
諸多無賴少年會集於“打行”旗下,其經營方式如同商行一般。初期打行的主要業務就是打人。為了打人,“打行”對成員進行訓練。
一些功夫過硬的打行惡少,能根據業務情況需要,決定出拳輕重。受過訓練的打行惡少,甚至可以控制被打者死亡的時間。被打者在過了三個月、半年、一年後死去,如此惡少們可以逃避刑法懲罰。打行的武器,除了常使用的鑲鐵拳套、貼身小刀外,還有流星錘、檀木棍、鐵鎖鏈、棒錐、劈柴等。
越往後,打行的業務種類越多,讓打行惡少們忙碌不已。比較輕鬆的業務,就是幫人報復仇家。收到錢財之後,打行惡少故意挑釁僱主的仇家,如果仇家反抗,一群早就埋伏好的惡少們擁出來圍毆。被打之後,打行中人還倒打一耙,逼迫受害者拿出錢財謝罪。
晚明時期,江南地方上喜歡打官司,打官司前,不論是原告還是被告,都要請打行幫忙。在開庭當日,被一群打行惡少簇擁著行走,威風八面,也不用怕對方在中途謀害,更可以借打行壯大聲勢,威脅對方。
審判後,原告、被告若是對審判結果不滿意,出了公堂,就在堂外展開械鬥。打行惡少們各自抽出隨身藏著的木棍、鐵尺,大打出手。縣衙裡的官員們對此也不聞不問,隔岸觀火。不是不想管,是管不了。架打完之後,僱主要將出戰的打行惡少的酬金交給打行頭目,頭目另外有酬勞。
江南地方上不時為了墳地、風水、宅基地等發生衝突,此時又要請打行惡少幫忙了。但本地的打行惡少,各自相熟,見了面也不好意思往死裡打。涉及風水、墓地的鬥毆,在僱主眼中不死人是不肯罷休的,於是常花重金請外地打行過來出戰。上海縣就經常請嘉定縣的打行過來打架,雙方反正不熟,見了面後劈頭蓋臉就是一頓好打。
“打行”還有替人捱打的業務。犯事的有錢人可以找到打行,請人代為捱揍。代捱揍的費用叫做“打錢”,打一板兩錢,計件收費,概不賒賬。在江南各地,“打行”無惡不作,成為危害社會的一股黑惡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