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紀初的中國,從北向南,呈現出一個十分奇特的畫面。
蒙古人攻打西夏,西夏打金,金打南宋,南宋忙著抵抗。
四國中,除了蒙古,其餘三家都已進入王朝末期。但無論是金國、西夏還是南宋,似乎都沒意識到形勢的嚴峻性,即便蒙古大軍已經近在眼前,他們之間依舊鬥得不亦樂乎,徒然加快了各自王朝滅亡的速度。
論建國時間,宋最早,西夏次之,金最晚。那時的宋,還是北宋。
戰爭首先在北宋與西夏之間展開,起因是李元昊稱帝、建國號為“夏”。在此之前,西夏雖割據西北一角,但在政治上還是對宋稱臣,用的是大宋年號。
李元昊即位後,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禿髮令,即推行党項族的傳統髮式,禁止用漢人風俗結髮,違者殺頭。
宋仁宗得知這一訊息後,非常生氣,決定出兵討伐。但他對西夏的軍事實力並不瞭解,也高估了宋軍的戰鬥力,結果宋軍損兵折將,丟城失地。最終,北宋採用一貫的外交思路,每年給予西夏一定數目的銀、茶和絹帛,西夏則去掉國號,恢復尊宋為主的舊例。
12世紀初,女真完顏阿骨打在東北建國,國號金。金國最初與北宋並無瓜葛,主要精力放在對抗遼國上面。1125年,金國先是忽悠宋朝聯合出兵,滅了遼國,接著一翻臉,又滅了北宋,把宋康王趙構一路趕向南走。
金滅遼和北宋後,在疆域上與西夏直接相鄰,由於西夏曾經出兵援遼抗金,遼亡後,還曾經收留前來避難的遼天祚帝。金人對此自然不能容忍,屢屢出兵敲打。西夏人對金不服氣,互不相讓。
而南宋剛立國時,還一直惦記收復中原,所以常常聯合西夏攻打金國;金國有一統天下的願景,但奈何自身底子薄,打著打著發現能力有限,於是面對現實降低心氣。
而在他們爭鬥期間,北方高原的蒙古人在鐵木真的帶領下崛起了。
蒙古崛起於12世紀末13世紀初,最早還向金稱臣。鐵木真曾率部參與過金國軍隊平定蒙古塔塔爾部的叛亂,被金章宗完顏璟封為札兀惕忽裡(“忽裡”為官名,意為“統領”)。
1206年,44歲的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被尊稱為成吉思汗,之後,開始南下。在攻掠物件上,成吉思汗首先選擇實力稍遜的西夏,一來,在鐵木真的西征路線上,西夏是一個繞不開的存在,必須拿下;二來,為將來的伐金行動解決側翼隱患。1209年,鐵木真親率大軍攻夏,一直打到西夏都城中興府城下。
西夏不得已,只能派使臣前往金國求援。金國群臣主張與西夏首尾呼應,夾攻蒙古。但金國主衛紹王完顏永濟卻說:“敵人相攻,吾國之福,何患焉?”拒不發兵。
眼見外援無望,西夏只能固守苦撐。當時連日大雨,城外湖塘皆滿,蒙古軍在中興府周圍築起堤壩,引水灌向地勢低窪的中興府。城內水深數尺。到了年底,由於長期被水浸泡,中興府城牆和蒙古軍所築的堤壩都有潰塌的危險。最終上天眷顧西夏人,蒙古軍的堤壩先潰決,蒙古軍營內一片汪洋。但西夏人也已無力反擊,雙方議和,西夏向成吉思汗稱臣。
成吉思汗的下一個目標——金。
初次征伐西夏的第二年,蒙古就兵分兩路,進攻金國。主力部隊由成吉思汗親自帶隊,從撫州、宣德府、居庸關一路,向中都方向前進,以哲別為先鋒;另一路由朮赤、察合臺等率領,攻打西京(今山西大同)。這次進攻,蒙古人並不以一城一池為得失,在掠得大量戰馬及戰備物資後,勝利北還。失去戰馬的金國軍隊,此後在面對蒙古騎兵的衝擊時,再也無力反擊,大部分時間只能固守城池。
從此以後,每隔一年左右,蒙古就南下襲擾,雖沒再取得突出戰果,但對金國統治階層的信心打擊很有成效。1213年,金國內部發生政變,衛紹王被殺,豐王完顏珣上位,是為金宣宗。蒙古落井下石,趁勢發動攻擊。宣宗決定把國都從中都遷到汴京,以躲避蒙古軍隊的兵鋒。另外一層意思是,既然北面被擠壓,那就向南方拓展。用當時一個大臣的話說,“吾國兵較北(蒙古)誠不如,較南(宋)則制之有餘力。”
但金國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實際上,除了蒙古,夏、金、宋三國此時均是守則有餘、攻則不足。金國南下攻宋遭到頑強抵抗,並沒有討得什麼便宜,棄北圖南戰略宣告失敗,反而再次把南宋得罪了。
在蒙古軍進攻的同時,西夏人一方面根據蒙古的徵調,派兵隨蒙軍一起出徵,同時,還趁勢在金國邊境襲擾,大概是要彌補在蒙古那邊遭受的損失。金軍打不過蒙軍,對付來襲的西夏軍隊則頗有心得。雙方在陝北地區展開爭奪,一直打到1225年,才猛然醒悟,達成和議,以“兄弟之國”相稱。
1226年,蒙古眼見時機成熟,兵分兩路,夾擊西夏。這一次,他們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滅掉西夏。一年後,中興府陷落,西夏亡。
幾乎與西夏被滅同時,成吉思汗病逝。
1229年,蒙古伐金,在潼關一帶受阻。繼任大汗窩闊臺遣使到南宋,提議聯合滅金。南宋朝廷贊成與蒙古聯兵,認為“可遂復仇之舉”。宋理宗派使臣前往蒙古軍營,雙方達成協議,滅金後將河南歸南宋。
1233年,金哀宗被圍蔡州城。南宋派江海、孟珙率軍到蔡州,並運糧30萬石援助蒙古軍。次年正月,蔡州城破,金亡。
滅金後,蒙古北還,將河南留給宋軍。南宋軍隊收復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和南京歸德,一時朝臣們“動色相賀”。沒想到,蒙古人在洛陽城外設伏,重創宋軍。開封的宋軍見勢不妙,馬上南撤。不到半年時間,開封、洛陽重新丟失。蒙、宋由此進入戰爭狀態。近半個世紀後,南宋在崖山之戰失敗,宋亡。
西夏在蒙金衝突時本可向西重回党項族起源地,避開日後蒙古軍隊的衝擊,但偏偏要捲入糾紛,做蒙古的跟班;金國在最應聯盟的時候選擇與西夏、南宋對抗,導致自己腹背受敵;南宋本來離蒙古最遠,如果好好經營與金國、西夏的關係,也可為自己爭取大片的戰略緩衝空間。然而,他們都反其道而行之。
(摘自《國家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