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去所偏,歸於一是

[ 歷史故事 ]

1941年夏天,毛澤東遇到陝甘寧邊區政府的一件難事,不得不投入很大精力去解決。

6月中旬,他在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送來的財政預算報告中,發現所列各項開支,缺少軍隊和中央一些單位的預算,便寫信給林伯渠提出兩點建議:“凡必不可免之錢,予以慨允”;凡中央、軍隊和地方的預決算,“一概包攬,為之統籌”。

邊區政府負責財政經濟,自然是精打細算,量入為出;毛澤東著眼全域性,要支援中央、地方和軍隊各方開拓局面,則希望保障供給。所處位置不同,對預算的要求難免各異。如果資源充足,消除分歧很容易,問題恰恰發生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邊區經濟最為困難的時候,要統一認識,就要想別的辦法。除了邊區政府主張的“節流”,還需設法“開源”。正是在如何開源的問題上,以高崗為書記的邊區中央局與以林伯渠為主席、謝覺哉為秘書長的邊區政府之間出現了分歧。

爭論的焦點是鹽運政策。陝甘寧邊區北部盛產食鹽,其外銷佔邊區對外出口的90%,如何把邊區北部的鹽運往南部外銷,成為開源的關鍵舉措。高崗等人堅持實行“官督民運”政策,還成立以高崗為主任的運銷委員會,各縣、區、鄉、村四級分別成立運鹽總隊、大隊、小隊、組,實行帶有軍事化的半強制性的管理。此法增加財政收入見效明顯,卻難免增加邊區群眾負擔,操作上也存在一些缺點。林伯渠、謝覺哉主張鹽的運銷應由政府管理,實行自由貿易,即使有強制,也不應把運鹽變成軍事性質的行為。

雙方爭執不下。原則上,高崗和邊區黨的中央局是最高決策機構,而高崗是陝甘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之一,熟悉邊區情況,是本地幹部的代表,又自恃政策有效,也沒有設法同兩位革命老人很好溝通。林老、謝老則畢竟代表邊區政府,且年高德劭,均是革命的前輩,認為他們說的話,高崗應該尊重。感覺高崗等人不為他們的異議所動,兩位老人便有了些肝火,徑直把官司打到了毛澤東那裡。

毛澤東處理此事的難處也顯而易見。為緩解邊區財政困局,他支援高崗等人的做法,但又不能無視林、謝二老提出的其中若干弊端和減輕稅負的初衷。想來想去,他選擇從做二老思想工作入手,來化解這場政策爭論。從1941年7月24日至8月22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毛澤東給謝覺哉以及林伯渠寫了10封信,還數次長談,謝覺哉這期間則向毛澤東報送相關材料數萬言。    毛澤東化解這場爭論的方法和步驟,大致可概括如下。

——控制事態,防止爭論擴大蔓延。毛澤東叮囑林、謝二老,“除對中央政治局同志及西北局主要同志可說自己的不同意見外,勿對他人尤其下級人員說不同意見,以免影響執行與造成更深的分歧”。毛澤東首先想到的是控制爭論範圍,以防擴大矛盾,影響大局,動搖現行政策。

——勸二老全面客觀蒐集材料。“勿只注意現行政策的缺點或錯誤方面”,  “要注意現行政策的成績與正確方面,我覺得二兄在這點態度上是不足的”。這是從判斷事物的方法論上指出二老的不足,希望他們不要從先入為主的成見出發來看待鹽運政策。此後,謝覺哉從歷史和現實、正面和反面蒐集了不少鹽運政策材料,報給了毛澤東。

——亮明態度。現行政策固然有毛病,但“我現在還不能同意停止現行政策,採用另一政策,因為另一政策也許要失敗的,或失敗得更大”。也就是說,在現行政策失敗前,要允許高崗他們去試。事實上,在現行政策走不通之前,誰也無法證明另外的選擇就一定走得通。

——敦促高崗等人換位思考。林、謝二老反應激烈,高崗這邊也不是沒有責任。為此,毛澤東督促高崗他們及時同二老溝通,“把事情把關係弄得好些”,還把謝覺哉反映鹽運政策弊端的材料轉給高崗等人,提出“你們有此類調查否?是否你們所得的僅偏於好的一面,而事情之實際則基本是壞的,即是說運鹽是行不通的”。根據毛澤東的要求,高崗等人立即組織調查,並向毛澤東做了彙報,承認運鹽工作確實存在三個方面的缺點。

——自己調查研究,掌握財政經濟的執行規律。毛澤東這段時間花了不少精力研究邊區和國統區兩方面的經濟材料,中央政治局或書記處開會,幾乎每次都要討論邊區財政經濟和鹽運政策,並正式委託毛澤東召集林伯渠、謝覺哉、高崗、陳正人、王明、任弼時、朱德商談邊區經濟工作。這些做法,為統一思想提供了認識基礎。

——向林、謝二老表達研究邊區財經的心得和觀點。毛澤東告訴二老,要打破邊區財經困局,一是發展經濟,二是平衡出入口,“只要此兩點解決,一切問題都解決了。而此兩點的關鍵,即糧鹽二業的經營”。“據此以觀今年鹽的官督民運政策,不但是未可厚非的,而且是完全正當的。”當然,毛澤東也說自己的見解或許還不深刻,二老“覺得有錯誤,即祈毫不客氣,一一指正,以歸一是”。

——在認識漸趨一致的時候,再從思想方法上開導林、謝二老。毛澤東擔心二老礙於面子或,難從心底裡接受自己的觀點,在給謝覺哉的信中,寫了下面這些話:“事情確需多交換意見,多談多吹,才能周通,否則極易偏於一面。對下情蒐集亦然,須故意(強所不願)收集反面材料。我的經驗,用此方法,很多時候,前所認為對的,後覺不對了,改取了新的觀點。”“此次爭論,對邊區,對個人,皆有助益。各去所偏,就會歸於一是。”又說:“事情只求其‘是’,閒氣都是浮雲。過去的一些‘氣’,許多也是激起來的,實在不相宜。我因聽得多了,故願與聞一番,求達‘和為貴’之目的。現在問題的瞭解日益接近,事情好辦。”這些話,說理透徹,詞意懇切,態度也謙恭有禮,對林、謝二老的觸動不難想象。

最後,毛澤東在8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就陝甘寧邊區財政經濟等問題做了系統發言,涉及鹽運政策的爭論,他正式表態:“平衡出入口,要使鹽大量出口,現在採用組織人民運鹽的官督民運辦法,是平衡出入口的好辦法。運鹽要不違農時,進行政治動員,組織勞動力。”後面這兩句話顯然吸收了林、謝二老的意見。毛澤東還說,增加群眾負擔,主要反映在“勞役”問題上,“由於陝甘寧邊區有革命的民眾,勞役是可能的;由於戰爭,勞役是必需的”。會議同意毛澤東的意見,爭論就此結束。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