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襲白虎團

[ 歷史故事 ]

1953年夏,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後階段,也是最緊張的階段,為徹底粉碎敵人拖延時間的夢想,迫使其老老實實坐下來談判,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金城前線發動了大規模反攻。“奇襲白虎團”便是金城戰役中一次極為出色的戰術行動,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極為出色的一仗。

精挑細選  精英擔重任

從1953年6月下旬起,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許多部隊開到了金城前線,準備向拖延板門店停戰談判、破壞戰俘遣返協議、不願實現朝鮮和平的韓軍進行一次強有力的反擊戰。金城,駐有被稱為韓軍“精銳師團”的首都師,而這個師的第一團,又是敵人精銳部隊中的精銳,全副美式裝備,號稱“白虎團”,被部署在最前沿的險要地段上。上級命令志願軍前線部隊三天內必須拿下伸進“三八線”北側中段、朝鮮境內一塊約48平方公里的高地,敲掉金城地區敵人突出地帶的這個“硬釘子”。

在志願軍第六十八軍二○三師制訂的作戰計劃裡,有這麼一項任務:在戰役開始發起攻擊的同時,派一支精悍小分隊插入敵後,用化裝奇襲的手段,端掉“白虎團”團部,從而有效地配合整個部隊的作戰。

經過周密計劃,被安排去完成這項任務的,是一個12人的偵察班。從實戰需要來看,一個班的人是不夠用的,但是從行動風險來看,就是一個班也顯得多了。更重要的是,這個小分隊必須要有一位堅強的指揮員──他不僅要敢於冒險,勇於犧牲,而且在天大的困難面前也要毫不畏縮,在每一個緊要關頭,都能果斷而正確地做出決定、執行任務。

帶領小分隊執行“虎口拔牙”任務的重擔,最終落在了有勇有謀,被譽為“大力士”“飛毛腿”和“小諸葛”的偵察排副排長楊育才肩上。之所以選楊育才,是因為他作戰機敏,膽大心細,曾多次出色地完成過戰地偵察任務。

上級安排任務時反覆強調:小分隊獨立作戰,任務專一,以消滅“白虎團”為唯一目標。遇敵時能繞則繞,能混則混,繞不過混不過,動刀不動槍。

涉險克難  巧過地雷陣

1953年7月13日夜,風雨交加,12名偵察員化裝成敵軍,在裝扮成美軍顧問的楊育才率領下,沿著事先選定的穿插路線,時而匍匐,時而躍進,如利劍一般直插敵人心臟。

敵人的陣地上佈滿了道道鐵絲網。偵察員們在黑暗中,有的被鐵絲網戳傷了腿和腳,有的被劃破了手和臉。

鐵絲網可以越過,但無處不在的地雷卻很難防備。在前頭開路的趙順合,突然急促而低沉地向楊育才喊道:“地雷!副排長,我踏著地雷啦!”

“把腳踩住!不要鬆開!”楊育才心頭一怔,急忙喊了一聲,並迅速地跑了過去。

趙順合一隻腳踏在地雷的鐵板上,另一隻腳已經跨出去了。在這一瞬間,楊育才又喊了一聲:“把腳踩住!”他知道,一旦趙順合的腳沒有收住,地雷爆炸了,將會是什麼後果。

隨後,楊育才小心翼翼地幫趙順合把鐵板兩旁的泥土扒開,地雷慢慢地露了出來。他的手接觸到地雷的斑紋時,就發覺這像一個反坦克地雷。“可能不要緊!”這種反坦克地雷壓上時不會爆炸,一旦移開,馬上就會彈起在空中爆炸,造成人員傷亡。但人的重量輕,地雷不受到很大的外在壓力,一般不會爆炸。為了保險起見,楊育才讓其他偵察員都趴下來,然後對趙順合說:“先趴下,把身子臥倒以後,再迅速抽出那隻腳。絕不能大意!”

事情果真像楊育才預料的那樣,地雷沒爆炸,大家都深深地鬆了一口氣。可是,楊育才的心並沒有輕鬆下來。有反坦克地雷的地方,還能沒有別的地雷?這是稍微有點兒戰鬥經驗的戰士都能想得到的。

“不能再受這種威脅了。”楊育才思考著如何安全透過雷區的辦法。開始,他叫每個偵察員把褲腿和袖子都挽起來,躬著腰一步一步向前探索,想依靠面板的感觸,去發現那些暗藏的掛雷、拉雷……可是,沒走多遠,他就有些惱火,這樣的方式什麼時候才能走完呢?現在再沒有比時間更寶貴了。

這時,夾雜在炮火聲中,傳來了微弱的流水聲,一下子提醒了楊育才:地雷是不會埋在被大雨剛衝出來的水溝裡的,順溝走就能確保安全。就這樣,他們沿著小溪,艱難地向著“白虎團”團部邁進。

膽大心細  意外獲口令

偵察員們越來越深入敵人腹地,這就像闖進虎穴一樣,說不定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點,會突然和敵人遭遇。對於可能遭遇敵人這件事,偵察員們都有準備,但叫人犯難的是,要順利完成任務,就既要透過一路上所有的關口,又要不暴露自己。要做到這一點,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獲取敵人當晚的口令。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