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寶帖難團圓

[ 歷史故事 ]

1928年6月初的一個清晨,一列從北平開往瀋陽的火車在行駛到瀋陽西郊一個叫皇姑屯的小站時,一枚預先埋好的炸彈將列車中部的一節豪華車廂炸燬,這節豪華車廂中的乘客是當時赫赫有名的東北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

這就是著名的皇姑屯事件。

訊息傳到北平,有一個人在聽到這個訊息後,一下子從原本端坐的椅子上站了起來,不停地抹著額頭上滲出的冷汗,他就是當時的故宮博物院第一任院長易培基。

就在前一天的晚上,張作霖在離開北平之前,曾派人專門來找他索要一幅古人的書法名帖。面對權傾一時的軍閥頭子,易培基不能強硬拒絕,於是推說這件書法帖被鎖在保險櫃裡,而保險櫃的三把鑰匙分別由馮玉祥等三人持有,無法開啟。張作霖因急於離京,又不便將寶帖強行拿走,只好作罷。沒想到十幾個小時之後張作霖就被炸死了。

此時,看著那件險些與張作霖一同葬身火海的國寶,易培基深深地舒了一口氣。

躲過這一劫的究竟是一件什麼樣的國寶呢?

故宮西北面的養心殿是清朝起居的地方。養心殿西側的西暖閣有一間小屋,屋子的正牆上有三個結結實實的大字“三希堂”,這是乾隆皇帝的真跡。乾隆皇帝喜歡書法,字寫得也不錯,尤其喜歡題字、題詩,可以說是至今留下墨跡最多的皇帝。

在他收藏的所有歷代書法中,有三件是令他喜歡得可以不思茶飯的寶貝。

第一件就是書聖王羲之寫的《快雪時晴帖》,第二件是他的兒子王獻之寫的《中秋帖》,第三件是王羲之的侄子寫的《伯遠帖》。乾隆皇帝由於太喜次這三件書帖,於是就在自己住的養心殿西暖閣專門隔出一間小屋,將它們收藏在這裡,為的是可以隨時欣賞、臨摹。這間小屋就被乾隆皇帝命名為“三希堂”。

那件差點兒與張作霖一起葬身火海的國寶就是這三希寶帖中的第一帖《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是東晉第一書家王羲之寫的一封書信。篇幅不大,長23.6厘米,寬16.4厘米,也就相當於現在一張普通訊紙大小。全文僅28個字,寫的是“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實際上,這幅書法卻不是王羲之的真跡。說來令人遺憾,王羲之所有的書法真跡都已失傳,沒有一幅被儲存到今天。這幅《快雪時晴帖》是唐代書法家臨摹複製的,由於是直接從王羲之的真跡上臨摹複製,而且年代距王羲之最近,又是唯一的一件,所以後人就一直把這幅《快雪時晴帖》當作真跡看待,成為了解王羲之書法的直接來源。  《快雪時晴帖》被保住了,《中秋帖》和《伯遠帖》又身在何方?其實,連當時的易培基也不知道這三希寶帖中的另外兩帖到底在哪裡。

原來,早在民國初年,尚偏居住在宮中的光緒皇帝的妃子瑾妃就盯上了三希寶帖,但是這三件寶貝名氣太大,尤其是這第一件《快雪時晴帖》,光乾隆皇帝在上面的題款印章就有70多處。如果一下子把三件都拿出去賣了會太顯眼的,還會惹出麻煩來。於是她決定先把另外兩帖,也就是《中秋帖》和《伯遠帖》偷偷賣掉。

為了掩人耳目,避免事端,她沒敢找大古董商,而是就近賣給了故宮附近一個叫品古齋的小古董鋪子。

隨後,一個經常光顧這個小鋪子的人,便在這裡意外地得到了他做夢也沒想到的寶貝。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