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周出身於貧寒之家,少年時便聰慧過人。14歲那年,他失去了父親後背井離鄉,前往廣州官宦之家求學,因才識出眾,被讚譽為“閩海才子”。23歲的黃道周,以漳浦第一的名次考取秀才,幾年後又考中舉人。
但道周的科舉生涯並非就此一帆風順。直到天啟二年,近不惑之年的道周方獲進士,被授予庶吉士,在翰林院擔任編修之職,為經筵展書官。
黃道周剛剛步入朝廷,便正逢魏忠賢把持朝政。百官紛紛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都跪在魏忠賢之前,匍匐爬行,只有黃道周不這樣做。又因他與屢屢為受陷害的東林黨人仗義執言的袁可立私交甚密,於是,沒過多久,魏忠賢便免去了道周的職務,將他趕出了北京。
道周的第一段仕途結束了。
崇禎帝即位後,扳倒了魏忠賢,重新啟用了一批大臣,其中就包括黃道周。他也被提拔為右中允。崇禎三年,遼東督師袁崇煥因“己巳之變”遭凌遲處死,許多大臣也被連坐下獄。皇帝雷霆震怒之下,竟無人敢為他們主持公道。
只有道周憤而連續三次上書給崇禎,直言,“今殺累輔,徒有損於國。”“為國體、邊計、士氣、人心留此一段實話”。崇禎大怒,將黃道周連貶三級待用。但正因他的仗義執言,大學士錢龍錫等一批受連坐之罪的大臣方得幸免。
此後,黃道周開始不被皇帝待見。因厭倦了朝中擠壓、傾軋的黨爭之風,道周向皇帝稱病請辭。臨行前,道週上《小人勿用》疏,批評當時的內閣大學士周延儒、溫體仁,並勸誡崇禎“退小人,任賢士”。崇禎再次震怒,道周被治“濫舉逞臆”之罪,削籍為民。
這是黃道周第二段仕途的終點。
崇禎九年,崇禎帝再次啟用黃道周。崇禎本以為他經貶謫數年,銳氣早已消磨殆盡,為人會變得圓滑一些,卻不想道周依舊不改剛直的本性。
崇禎擢楊嗣昌等5人入閣。道週上書彈劾楊嗣昌,指責他妄圖私下議和,為人陰險,排擠名將盧象升。崇禎在平臺上召見諸大臣,黃道周上前與楊嗣昌爭辯,“犯顏諫爭,不少退,觀者莫不戰慄”。崇禎帝袒護楊嗣昌,斥黃道周:“一生學問只辦得一張佞口!”黃道周高聲爭辯:“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辯。臣在君父之前獨獨敢言為佞,豈在君父之前讒謅面諛者為忠乎?”隨後他厲聲逼問崇禎:“忠佞不分,則邪正混淆,何以治?”崇禎被氣得拂袖而去。
隨後,道周被連貶六級,降為江西按察司照磨。不久,道周又被人舉薦,崇禎大怒,懷疑他結黨營私,剝奪他的官職,逮捕下獄,以“黨邪亂政”的罪名,杖責八十。崇禎忌憚於他的聲名,最終沒有殺他。道周被貶往廣西戍邊,崇禎命其“永世不得歸”。
但數年後的崇禎十五年,黃道周還是再次被啟用了。此時的大明朝,已經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
回到北京的黃道周見到崇禎,痛哭流涕道:“臣不自意今復得見陛下!”眼見局勢已經難以挽回,已經無意仕途的道周以犬馬之疾告老還鄉,皇帝批准了。
這是道周第四次離開北京。他沒有想到的是,此別不久,大明大廈傾頹,故土行將淪陷。
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自殺。隨後清軍入關,整個北方大地陷入熊熊戰火。年過花甲的黃道周聽聞北京淪陷,痛哭流涕,北望中原,憂心如焚(先生乃率諸弟子為位於鄴園,袒發而哭者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