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的假髮

[ 歷史故事 ]

人類佩戴假髮的歷史地位的高低,假髮越長,自然社會地位也就越高。

受古埃及人的影響,古代希臘和羅馬也盛行戴假髮。但後來隨著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進入教權至上的中世紀。在基督教化的文化轉型之後,新的宗教規範對假髮有著完全不同以往的新解讀。在教會看來,假髮就如同魔鬼的假面具,虛假的頭髮會阻礙信徒對福音的接納,阻礙上帝的祝福進入人們的心靈。

直到文藝復興之後,隨著人文精神的發展,人們被教會壓抑的審美情趣充分釋放,戴假髮的風氣在被禁了1000多年之後,這一古老的時尚又一次煥發新生。

話說在15、16世紀,由於衛生條件的限制,當時人們的頭髮裡經常會長蝨子。為了擺脫蝨子,有些人乾脆就把頭髮徹底剃掉。但為了保持良好的形象,他們便戴上了假髮,方便實用而又美觀。

當然,假髮盛行還有一個讓人心照不宣的原因——梅毒。15世紀末16世紀初哥倫布出航發現新大陸,回到歐洲時還帶回了梅毒。當時治療梅毒的方法就是用水銀來擦洗或燻患處。這樣的治療會使得病人汞中毒,毛髮大量脫落。於是,對於當時的人們而言,一頭濃密的長髮變成了為人正派的代名詞。在這個背景下,假髮便成了剛需。

自然,皇家的參與與惠顧對於假髮的復興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據說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29歲時開始脫髮。於是,她找來能工巧匠,為自己精心打造了一副古羅馬風格的赤褐色的假髮,以遮人耳目。此後她熱衷戴假髮,私人就收藏有80多套假髮。

真正將假髮時尚推向高潮的,當屬當時的法國國王們。

首先要歸功於路易十三。在當時的法國,頭髮濃密被視為是男子氣概的象徵,且頭髮越長男子氣概越強。但是,身為法國國王的路易十三偏偏頭髮稀疏且頭上有傷疤。為了掩蓋,路易十三經常戴假髮,且假髮特別長,甚至一直垂到腰間。在國王的引領下,一股假髮風尚迅速在法國宮廷蔓延,接著又進一步傳播到整個歐洲。

隨後的“太陽王”路易十四,更將戴假髮的風氣推向了高潮。對於路易十四而言,假髮不僅僅是單純的裝飾,更是皇權統治不可或缺的道具,是君主政體的象徵。

路易十四特別強調假髮的重要性。在他看來,“假髮是最華麗、宏大和珍貴的道具,可以讓人獲得幾乎同百獸之王雄獅一般的風采”。路易十四從不以自己的頭髮出現在公眾場合,一方面因為路易十四認為自己頭髮稀疏缺少獅王風采;另一方面,佩戴上假髮的國王也的確是英氣逼人、氣度非凡。

路易十四最喜歡蝶形捲曲波浪長假髮。這種款式假髮在額頭上高高隆起,然後從中間分成兩個部分,分別垂向兩邊,一直延伸到胸前,後面甚至一直垂落到背的中央。“五五分蝶型捲曲波浪長假髮”外觀相當雍容華貴,最能夠展現國王的威儀、高貴和尊嚴,成為了太陽王的最愛。

有了尊貴的國王作表率,法國的臣民們自然也是紛紛仿效。

值得一提的是,路易十四著名的四位腳站姿像正是出自裡戈之手。這是這位國王最著名也是最經典的形象。畫裡的中年國王頭戴長長的黑色捲曲假髮,腳踏紅色高跟鞋,身穿加冕袍服,奢華的貂皮滾著邊,上繡藍底金百合的皇室紋章,胸前佩戴著金質聖靈勳章,拄著權杖以芭蕾舞“四位腳”站姿站立著。

路易十四之後,假髮風尚發生了少許變化,長度開始逐漸縮短。又因為路易十五偏愛戴白色短假髮,於是白色變成了新時尚。

當時社會上假髮式樣品種繁多,根據狄德羅《百科全書》的統計,就大約有115種假髮樣式。除了歷史悠久的上文介紹的“蝶型捲曲長假髮”,還有帶髮髻的髻型假髮,有用辮子裝飾的辮型假髮,另外有一款配有布兜的袋型假髮也十分流行。此外,甚至還出現了“教士假髮”,它的頂部是完全鏤空的,這樣,教士們戴上假髮之後依舊能夠獲得“聖彼得髮式”的效果。這款假髮不僅滿足了教會追趕風潮的心態,還保持了對上帝的敬畏,可謂是時尚與教義巧妙結合的一次完美嘗試。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