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北宋時期許多大官小吏、皇親國戚,不敢輕易胡作非為,就因為朝中有一批御史,他們為人正直,立朝剛毅,以彈劾和糾察百官為己任,凡有不法或失德者,不管該人位置多高、權力多大,一律嚴加彈劾。僅宋仁宗一朝,就有三位這樣的御史。
包拯(999-1062),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進士出身,任過多年的監察御史、知諫院、御史中丞,是宋仁宗時期的御史,因剛正不阿、彈劾權幸而著名。
包拯所彈劾的最著名者即是張堯佐。張堯佐是宋仁宗趙禎寵妃張美人的堂伯父,張美人因出身不夠顯赫,希望透過張堯佐來壯大自己的門第,便屢次請求宋仁宗給張堯佐委以要職。張堯佐進士出身,在州縣做官多年。按說,作為皇帝,要委重任於一個進士出身、履職多年的官員,實在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是,宋代有這麼一個規矩:凡重要的人事任免,即便是皇帝推薦的,也必須在殿前同大臣們討論,徵得他們絕大多數同意方可任命。於是,在某日朝會上,宋仁宗丟擲了張堯佐出任宣徽使的任命方案。經過一輪激烈的“廷論”,皇帝丟擲的任命方案,竟然被一群朝臣給否決了。
第二年,宋仁宗舊事重提,再次丟擲張堯佐的任命方案。誰知,皇帝剛丟擲方案,任職諫院的包拯情緒激昂,言語激憤,大聲說不可,而且說話時,唾沫星子濺了皇帝一臉。最後,在包拯有理有據的言辭面前,這一提議又只得作罷。
包拯最重官員操守,最恨以權謀私。宋仁宗嘉佑三年(1058),他出任右諫議大夫、御史中丞。當時,三司使張方平利用手中的權力,廉價套購某商人的住宅,從中漁利。包拯認為,三司使是朝廷最高財政官員,非廉潔之士不能勝任,張方平巧取豪奪,不適合擔任這麼重要的職務,因此,包拯上書彈劾張方平,致使張方平隨即被罷。
趙拚(1008-1084),浙江衢州人,進士出身,歷任武安軍節度推官、殿中侍御史、右司諫、知成都等職,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的官場。
1054年,宰相陳執中府中發生侍女被打死的命案,一時京城內外輿論譁然。而且,當有人告狀、審案官員要求宰相府的證人到場時,陳執中甚至軟禁證人,使獄官無法對證,嚴重干擾司法。趙拚聞之拍案而起,立即以“違朝廷之法,立私門之威”的罪名彈劾陳執中,要求罷免其宰相職務。只是,皇帝宋仁宗有意偏袒陳執中,非但沒免去他的宰相職務,反而“詔罷獄”,替他開脫。1055年,鐵了心的趙拚,又在短短半年多時間裡,以“不學無術、錯置顛倒、私仇嫌隙、家聲狼藉”等八大罪狀,連續12次上書,終於將陳執中拉下馬,使他罷官去朝。
趙拚彈劾不避權幸,不但表現在對律法的扞衛上,而且表現在對官員形象、朝廷綱紀的維護上。三司使王拱辰出使遼國,作為外交使節,他卻在參加遼國的招待宴會上荒誕不經,“痛飲深夜,席上聯句,語同俳優”,既敗壞了形象,又有傷國體。儘管宋仁宗特別喜愛王拱辰,但趙拚毫無畏懼,上書彈劾,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連續上書,不依不饒,結果,王拱辰降職永興軍。此外,遭到趙拚輪番轟炸和大膽彈劾的,還包括樞密使王德用、翰林學士李淑、樞密副使陳昇之等許多聲名赫赫的高官,他們皆以罷官告終。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趙拚不僅在朝廷任過要職,還任過多地大員。遊宦官場40餘年,兩袖清風,即使是從油水多足的地方離任,也僅僅只有“一琴一鶴自隨”。
唐介(1010-1069),江陵(今湖北荊州)人,曾任監察御史裡行、殿中侍御史。他最著名的事蹟,就是彈劾宰相文彥博。
文彥博曾任樞密直學士、成都知州,後任樞密副使,又被重任為參知政事。慶曆七年(1047)冬,貝州(今河北清河)王則起義,朝廷派樞密直學士、左諫議大夫明鎬率軍鎮壓,過了兩三個月仍無進展,宋仁宗因貝州離京較近,深為憂慮。慶曆八年(1048)正月,文彥博以參知政事兼河北宣撫使,掛帥去貝州平叛。不過,當文彥博趕到貝州之時,明鎬已攻破貝州,平定了起義。捷書剛至,宋仁宗立即任命文彥博為宰相,明鎬也提拔為參知政事。因此,時任監察御史的唐介便連連上章彈劾文彥博,說他在平定貝州戰鬥中搶了前帥明鎬的功勞,才得以升遷宰相。
當時在朝堂之上,眾目睽睽,唐介歷數宋仁宗最信任的宰相文彥博的不是,這既是彈劾文彥博,又是指責皇帝用人不當,讓宋仁宗這位平日裡輕易不發火的皇帝非常氣惱。他推開唐介的奏摺不看,威脅要貶唐介的官。唐介絲毫也不膽怯,他說:火烹水煮我都不怕,還怕貶官?
這幾乎是火上澆油,宋仁宗更加惱怒,趕緊把宰相、副宰相等幾位股肱大臣叫到跟前,讓他們傳閱唐介的奏摺,憤憤不已。此時,文彥博也在朝堂上,不遠處的唐介竟然大聲對文彥博說:彥博宜自省,既有之,不可隱。文彥博滿臉通紅,連連向皇帝謝罪。
事後,文彥博還是被罷去了宰相職務。唐介雖然也被貶謫至英州(今廣東英德市),但士大夫們對他卻是一片讚揚之聲。天章閣待制李師中、太常博士梅堯臣紛紛獻詩,表達欽佩之情,尤其李師中一句“去國一身輕似葉,高名千古重於山”,給予他極高的評價,唐介因此獲得了“真御史”的雅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