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渡江戰役勝利後不久,為徹底粉碎蔣介石割據西南、伺機反攻的企圖,毛澤東下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挺進西南。出征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決定從中央和革命老區選調一批幹部,同時招收上海、南京的大中學生、青年職工,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由宋任窮擔任總團部主任。
訊息一經傳出,上海、南京等地便掀起了一股“南下熱”,進步青年踴躍報名。 9月上旬,宋任窮來到湖南大學作動員報告,在強大的號召力影響下,廣大學生和幹部積極報名,湖南大學批准了200多人加入,直等西南服務團大部隊途經長沙時正式入伍。
1949年10月24日,和平解放後的長沙到處張燈結綵、喜氣洋洋,西南服務團雲南支隊3000多人的隊伍步行來到長沙,得到了長沙人民的熱烈歡迎。隊伍先是在長沙城內休整了4天。29日,部隊移駐銀盆嶺、馬家坪一帶,一直住到11月15日才離開。期間,受“支援大西南新解放區建設”行動感召,長沙地區報名的200多人被編入雲南支隊。駐留長沙期間,宋任窮、鄧小平等同志先後作了報告,學習了剛公佈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並對部隊工作進行了總結。
11月6日,鄧小平專程來到湖南大學,作了一場“關於搞好統一戰線工作”的專題報告。報告說:黨記憶體在著嚴重的思想問題,不懂得統一戰線的重要性,我們黨之所以取得勝利,是正確執行統一戰線政策的成果。黨內不重視統一戰線思想,毛主席認為有三個基本原因:一是認為吃虧,二是不想管飯,三是怕麻煩。要反對關門主義,要做吃虧的人、管飯的人、不怕麻煩的人……
作完報告之後,鄧小平和劉伯承提出來要到嶽麓山上去看看。地方陪同的同志見首長們興致很高,於是找來了對嶽麓山周邊情況比較熟悉的黨員老左當嚮導。他們一行首先來到的是嶽麓書院,這所建立於宋代的學府,是中國古代四大著名書院之一,創辦歷史歷史,底蘊更顯厚重。兩人不時看著書院門牆上的楹聯碑刻,反覆吟誦、品評意境,一路上談笑風生,十分愉快。
此時已是深秋時節,庭院當中紅楓映襯、銀杏染黃,映入眼簾的亭臺樓閣、書堂館所、迴廊曲徑猶如天成,置身其中,恍如身臨畫境。觸此情景,劉伯承不禁感慨道:“抗戰開始,我在中原翻譯那本外國軍事著作,當時哪有如此安靜的環境?”鄧小平笑道:“古人辦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這可是有一點文化眼光。而你呢,你是戰場上的翻譯家嘛。”兩人不由地相視一笑。
穿過嶽麓書院走廊及後院,他們來到了嶽麓山清風峽口的愛晚亭。愛晚亭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1911年湖南學監程頌萬主持修復後,在民國年間成了長沙市炙手可熱的景點,報紙、畫冊上頻頻可見宣傳。在一師求學時的毛澤東,經常攜蔡和森、張昆弟、羅學瓚等三五好友來此強健體魄、錘鍊意志。在新民學會成立前夕,愛晚亭一度成為他們平日集會、探求時事真理的地方。據記載,因毛澤東、蔡和森、張昆弟三人經常攀登嶽麓山,加之各自的治學、品行在班上都是最好的,還被學校師生們譽為“嶽麓三傑”。長沙和平解放前夕,共產黨員大多在嶽麓山一帶秘密活動,並在附近的一座防空洞裡密設指揮部和電臺,負責聯絡和策劃起義。經常出入這一帶的黨員老左,對嶽麓山上的人文歷史相當熟悉,他熱情地向首長介紹毛澤東、蔡和森等當年在這裡從事革命活動的情況,講述青年毛澤東在嶽麓山、嶽麓書院的革命事蹟,並對亭後小溪旁邊的“隋代舍利塔”作了一番介紹,眾人聽得津津有味。
鄧小平出生於四川廣安農村,從小就有登山的習慣,投身革命事業後,又經常與山嶺為伍。他聽聞毛澤東讀書時期常在嶽麓山透過風浴、雨浴、日光浴來強健身體“野蠻體魄”,便躍躍欲試要親身體驗一番。走過半山腰,在臨近白鶴泉時,天空開始下起雨來,沙沙作響的雨點與層層疊染的楓葉一起,將嶽麓山描繪成一幅彩色的山水畫卷。
眼見兩位首長的衣服快要淋溼,老左和警衛員小王急急忙忙脫下衣服遞給首長遮雨。這時,迎面走來一位撐著雨傘下山的老農,老左趕緊跑上前去,一番解釋溝通之後,順利借來了雨傘,就要遞給兩位首長。鄧小平和劉伯承都沒有接傘,而是停住了腳步,鄧小平溫和而又嚴肅地對老左說:“趕快把雨傘給老鄉送去。”“你拿了別人的傘,他下山怎麼辦?快送回去吧……”劉伯承也在一旁補充道。
老左意識到首長們態度堅決,當即把雨傘還給了老鄉,給兩位首長送上了提前準備好的毛巾。鄧小平接過毛巾再次叮囑老左說:“不管走到哪裡,都要講‘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我們有了天時、地利,要是再加上人和,那就不怕任何困難,真正是無敵於天下喲。”
找地方稍息之後,雨停了,鄧小平和劉伯承一起繼續往山上走去,他們觀賞了白鶴泉的風光後,又向著民主革命先驅蔡鍔、黃興的墓碑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