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八路軍“地道醫院”

[ 歷史故事 ]

地道戰是在抗日鬥爭面臨極為殘酷和複雜的形勢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群策群力在冀中平原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鬥爭形式。而依靠地道建立起來的“地下藥房”“地下醫院”等場所,也在堅持抗戰、救護傷員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隱蔽的地下藥房

八路軍冀中軍區第九軍分割槽位於冀中平原西部腹心地,轄清苑、之光、肅寧、博野、蠡縣、任丘、高陽、安新等8個縣的廣大農村。軍分割槽衛生部和各主力團衛生隊均設有藥房,負責採購和供應藥材。

冀中部隊藥材供應工作實行“統一標準制度,分散採購供應”的方針,以自辦中藥房為掩護,派人到部隊駐地縣城,以及天津、北平、保定、滄州等敵佔大城市採購。在鬥爭環境緩和,便於運輸的條件下,軍區衛生部向所轄各部隊供應部分藥材,包括戰救藥材、防疫藥品、中藥製品等,不足部分由各部隊想方設法自行解決,藥費按規定報銷。

第九軍分割槽按年度編造經費預算和採購計劃,藥費標準按小米計算,每人每月8——10斤,再摺合成晉察冀“邊幣”。具體使用經費時,又分日常生活、工作和戰鬥時期制定了不同的分配標準,平時按“藥品供應標準”“醫療器械標準”作為藥品器材配備、供應、使用和消耗依據,戰時則按“戰救藥材裝備標準”供給,並配備“戰救醫療箱”“紅十字急救包”等補給戰鬥部隊。供應工作統一配發實物,平時按季度發放,部隊有作戰、行軍轉移、集中整訓、反“掃蕩”等任務,再根據實際要求發放藥材。

此外,各部隊還會領用一部分經費作為衛生雜支費,主要用於購買毛巾、肥皂、口罩、繃帶布、白酒、煤油、火柴、消毒器具等物品。

部隊各藥房始終遵循一套嚴格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即使是在行軍作戰等艱苦的環境中,也要遵守登記、統計、報銷等制度,填報月份藥品器材收、支、存、請、領報銷表,藥品器材出納登記簿,藥品逐日消耗統計表,醫療器械損壞報銷表等,確保收支有據。

1943年,為適應鬥爭形勢,第九軍分割槽在高陽縣小梁口建立了“地下藥房”,作為藥材供應基地。小梁口距敵人據點僅有兩三里路,為了不被敵人發現,工作人員在夜裡施工,群眾幫著站崗放哨。在建造中,參考戰鬥地道樣式,結合藥房工作特點,採取“工”字形、“井”字形等樣式,以便於儲存和配發藥材。

“地下藥房”一般選擇建在政治基礎好的“堡壘戶”群眾家中,每戶會設一兩個秘密洞口作為出入口。從洞口進入“地下藥房”,要經過上下翻口,倘若發生緊急敵情,工作人員可隨時將藥房通道堵死,並從戰鬥地道轉移,保證人員和藥品安全。1944年,這個藥材供應基地又轉移到任丘縣小譚莊。

先後建在小梁口和小譚莊的“地下藥房”,因地道建得隱蔽,雖經敵人多次搜查,卻始終未被發現。

1943年,為堅持長期鬥爭,冀中平原抗日軍民廣泛展開“地道戰”,村村挖地道,並依託地道網,打擊敵人的警備隊、特務隊、清鄉隊,粉碎日軍的“清剿”和“掃蕩”。這年9月,冀中第八軍分割槽還在饒陽縣大宋駕莊建了一個“地下製藥室”,可容8個人同時工作。這個“地下製藥室”主要是製作繃帶、三角巾、腹帶、脫脂棉、紗布等衛生材料,配製瓶裝鹽酸奎寧注射液,製作陳皮酊、遠志酊、樟腦酒、託氏散、大黃末、健胃散等藥品,供應部隊。

地下醫院

1940年秋,八路軍獻交縣大隊醫生楊國藩回到老家軍王莊創辦了一所地下醫院。

軍王莊是一個不滿百戶的小村莊,群眾生活貧困。創院之初,困難重重,人員、經費、藥品,什麼都缺。楊國藩能拿得出手的,僅有幾種常用藥品和兩把鑷子。好在他的工作得到了地方抗日干部和群眾的大力支援,軍王莊支部書記王恆昌、村長楊慶豐等人全力幫助他,縣委、區委和幾個群眾團體也派人送來豬肉、白麵、藥品、器械、暖水瓶等物品,解決了醫院起步之憂。

軍王莊醫院收治的傷員都安排在關係可靠、抗日熱情高的“堡壘戶”家中。楊國藩每天都會逐戶上門看望傷員,診斷治療。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