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愛嚼檳榔

[ 歷史故事 ]

檳榔,被當作一種休閒零食,深受人們歡迎。今人愛嚼檳榔,古人亦然。

很早以前,不少南方地區的人們便有嚼檳榔的習慣。相傳,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南征百越,南方炎熱的氣候導致軍營中瘟疫橫行。後來在當地人指導下,秦軍便透過嚼檳榔抵禦瘴氣、祛除瘟疫。

不過,檳榔最早以文字形式出現是在漢代。古代地理書籍《三輔黃圖》有漢武帝移植龍眼、荔枝、檳榔等南木的記載,說的是漢武帝曾在上林苑修建“扶荔宮”,將許多南方的奇花異木種在宮中,檳榔便在其內。當時的辭賦家司馬相如還在《上林賦》中寫道“留落胥餘,仁頻並閭”。後世學者考證,“仁頻”就是檳榔,如唐朝學者李善在《文選注》中便提到“仁頻即檳榔也”。

《三輔黃圖》成書時間並不明確,因此,人們認為“檳榔”正式以學名出現是在東漢時期楊孚所著的《異物志》中。或許,漢武帝時期中原人發現了檳榔,但受制於客觀因素,後世又對這種植物進行了重新認識,這也許是“仁頻”變成檳榔的原因之一。

西晉時期的文學家左思在《吳都賦》中也寫道:“檳榔無柯,椰葉無陰。”左思所寫的,應是三國時東吳從南方向其國都移植的熱帶果子。和左思同時期的植物學家嵇含在《南方草木狀》中更是詳細描述了檳榔樹的外形特徵:“檳榔樹,高十餘丈,皮似青桐……”而到過嶺南的東晉醫藥學家葛洪則探索了檳榔的藥用價值,並在《肘後備急方》中將檳榔列為常備藥,用於治療嘔吐等。

至南北朝時,人們對檳榔的認識由淺入深,嚼檳榔也逐漸流行起來,尤其是在當時的南方,嚼檳榔更是風靡一時。

據《南史》記載,東晉末年大臣劉穆之愛嚼檳榔,他年少時家貧,只好前往妻兄家討飯吃。有一回妻兄家舉行宴會,劉穆之前往,飯後又要嚼檳榔,妻兄們戲弄他說:“檳榔消食,你卻常吃不飽飯,要這東西幹嗎?”劉穆之的妻子江氏看到丈夫受此羞辱,便將自己頭髮剪下拿到市集上換錢買來食物,替她的兄弟招待劉穆之。

後來,劉穆之得勢,擔任丹陽尹,便專門宴請妻子的兄弟。江氏聽說後哭著跪地拜謝。劉穆之見狀,知道妻子心中有所疑慮,便說:“我沒有懷恨他們,你不用擔心。”不過,飯桌上酒足飯飽後,劉穆之卻叫廚師用金盤子端了一斛檳榔出來,要送給江氏兄弟嚼個痛快,後來這個檳榔的故事竟還成了佳話。

同樣愛嚼檳榔的還有南朝時的文學家任昉與他的父親任遙。《南史》中記載任遙“本性重檳榔,以為常餌”,可謂嚼檳榔上癮。任昉本人“亦所嗜好”。據說任遙臨終前還要嚼檳榔,可是剖開上百個,竟沒有一個合口的,任昉感到非常難過,從此以後竟把檳榔給戒了。

南北朝後期的文學家庾信長期在南朝為官,後來,他被羈留在北朝。有一天,身在北朝的庾信竟然見到了一顆南方的檳榔,於是寫了一首《忽見檳榔》,其中寫道:“綠房千子熟,紫穗百花開。莫言行萬里,曾經相識來。”北方人眼裡的新奇物,卻勾起了庾信的思鄉情。

實際上,南北朝後期,北方士人對檳榔的認識已頗為深刻,當時的許多典籍中都有檳榔的身影。不過,古人嚼檳榔的方式與今人不同,北魏賈思勰在農學名著《齊民要術》中記載:“先以檳榔著口中,又扶留長寸,古賁灰少許,同嚼之。”扶留藤是一種胡椒科植物,古賁灰就是牡蠣粉。古人認為這三者同嚼味道鮮美,而且還有下氣、除瘴等功效。

“詩仙”李白與檳榔也有交集。唐朝開元年間,李白來到長安,想透過張說、張洎父子引薦得到唐玄宗李隆基重用,不料卻遭冷遇,被置於終南山下的“玉真公主別館”。恰逢陰雨連綿,李白生活頗為艱難,深感自己受到愚弄,於是揮筆寫詩兩首,其中一首寫道:“何時黃金盤,一斛薦檳榔。”(《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二首》)意思就是,有朝一日我也會用黃金盤盛滿檳榔,讓你們吃個痛快。李白正是化用了劉穆之的故事,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也會讓輕視自己的人刮目相看。

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曾被貶潮州,相傳韓愈初到潮州時因水土不服而患溼症,於是他入鄉隨俗嚼起了檳榔,不久之後症狀就好了。

無獨有偶,宋代大文豪蘇軾被貶嶺南時也愛上了嚼檳榔。蘇軾曾在《題姜秀郎幾間》中寫道:“暗麝著人簪茉莉,紅潮登頰醉檳榔。”描述的是南方姑娘頭簪茉莉、口嚼檳榔、芳香襲人的情形。此外,蘇軾還有數首描寫檳榔的詩作,看來,能讓蘇軾歡喜的嶺南好物可遠不止是荔枝!

南宋詩人陸游則對檳榔有著自己的認識,他在《讀史四首·其四》中便調侃當年的劉穆之:“可憐赫赫丹陽尹,數顆檳榔尚繫懷。”不就區區數顆檳榔嘛,堂堂丹陽尹竟老掛在心上,可見心胸不夠寬廣。不過話說回來,檳榔產於熱帶地區,南北朝時屬於貴族零食,“區區數顆”想必也價值不菲。但可推測的是,到了生產水平較高的南宋,檳榔或許已成了大眾食品。如南宋時期,江西人羅大經在其客居嶺南時寫道:“餘始至(嶺南),不能食(檳榔);久之,亦能稍稍;居歲餘,則不可一日無此君矣!”可見古人嚼檳榔也上癮。

明朝詩人王佐是正宗的海南人,海南盛產檳榔,於是他也成了檳榔“推廣大使”,他的詩歌中有許多都是贊詠檳榔的,而且不僅介紹檳榔的獨特風味,還致力於介紹檳榔的藥用價值、觀賞價值、經濟價值等。

到了清代,檳榔似乎成了王公貴族們的標配,康熙年間的刑部尚書王士禎在《條陳給事》中有這樣的詩句:“行到前門門未啟,轎中端坐吃檳榔。”說的是城門前等待上朝的官員們坐在轎中嚼檳榔的情景。

在封建時代,官員們的愛好自然是受到了統治者的影響,比如乾隆皇帝便愛嚼檳榔,據說他還曾送給來訪的英國馬戛爾尼使團成員小斯當東一個檳榔荷包。在文學作品中,也能看見檳榔的身影,如《紅樓夢》第六十四回,賈璉便吃了尤二姐荷包裡的檳榔。此外,當時有京師竹枝詞雲:“檳榔名號聚都門,口袋盛來緊繫身。”這其實都是當時檳榔成為大眾零食的一種寫照。

如今,檳榔已成為常見的休閒零食,嚼檳榔被認為能夠提神、緩解疲勞。不過,科學研究發現嚼檳榔對牙齒、口腔危害很大,長期嚼檳榔有患口腔癌的風險。如此看來,檳榔雖有味,卻也不可多嚼!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