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湖南嚴禁端午賽龍舟

[ 歷史故事 ]

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天有掛艾草、飲雄黃酒、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其中,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也稱“龍舟競渡”,這項活動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據說是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據南北朝時期梁朝人宗懍所撰的《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故並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競渡是其遺俗。”由此可見,在廣袤的荊楚大地,龍舟競渡是人們紀念屈原和表達愛國情感的重要方式。

然而,龍舟競渡這項悠久的民俗活動,在抗戰時期卻遭到國民黨湖南省政府的嚴厲禁止。據1936年6月20日《湖南通俗日報》報道,湖南省政府訓令水上警察局:

曾據湖南省會警備司令胡達呈,竊查本市居民,每逢廢歷端陽,舉行龍舟競渡。先期預賽,正期競渡,百十為群,每生械鬥。歷年以來,曾蒙鈞府出示嚴令,並由職部及水警局遵令制止在案。現距端節期近,又值國難嚴重時期,如任聽其舉行,府恐釀生事故。應請鈞府察核,仍照往例出示嚴禁,茲令飭水警總局先期制止,以保公安。

從以上訓令中可以看出,端午節的龍舟競渡歷年來被湖南當局所嚴禁,其原因是人群聚集常引發械鬥等糾紛。以上訓令除飭令湖南全省水上警察局遵辦之外,還要求該局通飭各屬嚴切宣禁,以維護各地治安。於是,該局又立刻將這項訓令下達各屬,令各屬嚴格遵辦,嚴厲查禁。

當時,恰逢湖南國術館館長竺永華等人向湖南省政府呈報,準備在省垣長沙組織“划船比賽會”,省政府以“因逢國難時間,匪氛未靖,影響治安”為由,拒絕批准此項呈報。省政府批示雲:“以國難嚴重,對於省會民眾廢歷端節划船競賽,擬請援例禁止,等情前來業經指令照準。值此匪氛未靖,深恐奸究潛藏,影響治安,所請擬舉市民划船比賽會,著無庸議,仰即知照毋違。”

可見,湖南當局在端午節禁止龍舟競渡一事上的堅決態度。

應當說,從維護治安的角度出發,湖南當局禁止在端午期間舉行龍舟競渡確實有一定的道理。要知道,雖然當時歷史的車輪已經駛入民國,但湖南各地的封建宗族勢力卻依舊十分龐大,尤其是當多個宗族參與龍舟競渡活動時,往往因為失敗方不服輸而釀成打架鬥毆事件,且這多為群體性的械鬥,極易導致命案的發生。甚至在各宗族間結下仇怨,出現每遇即斗的惡劣情形,造成地方秩序的嚴重失範。傳統習俗由此異變為“惡習”和“陋俗”,這無疑背離了龍舟競渡的本來意義。

此外,龍舟競渡本身還存在著嚴重的人身安全問題。例如,據《長沙縣誌》記載:“解放前,沿瀏陽河兩岸每座廟宇都有龍舟一至二艘,分河東、河西兩派,歷年競賽中均引起鬥毆,發生毀船和人員傷亡事故。最嚴重的一次是民國七年,死四人,傷者未計。”又據《婁底市志》記載:“民國十三年(1924),龍舟賽中一次淹死四人,湘鄉縣政府曾明令禁止。”

可見,從維護社會治安和保障人身安全的角度來看,禁止端午龍舟競渡存在一定的道理。

但是,湖南當局的行政訓令,顯然是罔顧了廣大民眾的情感表達和利益需求,官府禁渡與民間內涵。

誠然,龍舟競渡確實存在一定的治安隱患,但若對這項在湖南流傳數千年的民俗活動採取一禁了之的辦法,顯然是當局的因噎廢食之舉。

事實上,民眾對龍舟競渡既有參與的熱情,亦有觀看的樂趣。當時,湖南的沅陵地區就流傳著一首民謠:“兒劃頭,孫劃腰,鬍子老爹來掌艄。”形容的是全家祖孫三代參與龍舟競渡的盛況,這無疑反映了民眾參與這項活動的高度熱情。例如,1926年,參加北伐的賀龍在湖南沅陵組織龍舟競渡,當時就有20餘條龍舟參加比賽,許多鄰近縣的民眾也紛紛慕名前來觀看。

據說,湖南的汨羅江畔也有句關於端午的俗語:“牛歇穀雨馬歇社,人不歇端午惹人罵。”意思是端午是要休息的,因而自然有閒暇時間去觀看龍舟競渡。民國吳晦華編纂的《長沙一覽》就記載:“各坊市造小舟,置龍頭於舟首,競渡奪標為戲,男女觀者盈岸。”可見,龍舟競渡這項民俗活動有著極為廣泛的民眾基礎,湖南當局雖三令五申地嚴加禁止,但在實踐中的效果卻大打折扣。

由於湖南各地的龍舟競渡活動仍舊是屢禁不止,因競渡而導致的集體械鬥和人員傷亡依然時有發生,為此,長沙市水警當局便在1937年作出妥協,要求龍舟競渡的組織者作出具結,保證不發生械鬥。同時,該局還派出水警沿河監視,以維持治安。由此可見,龍舟競渡這項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傳統民俗活動,是難以用行政權力完全禁絕的。

值得一提的是,禁止龍舟競渡曾在多個歷史時期出現過。例如,宋朝初年,龍舟競渡便被官方明令禁止。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夏四月戊子,禁湖南競渡。乾德五年(967)夏四月戊子,禁民賽神為競渡戲。”當然,宋初的禁令不久後就被廢止,龍舟競渡亦逐漸風行。到元代,龍舟競渡又遭到官方禁止,統治者認為龍舟競渡是亡宋的節日風俗,“不惟有傷人命,亦恐因而聚眾,不便於將來”,但民間仍然有龍舟競渡的活動。在“文革”期間,龍舟競渡被視為帶有迷信色彩的“四舊”而遭到取締,直到改革開放後才慢慢恢復。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