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黨的統戰智慧

[ 歷史故事 ]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是《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鮮明而響亮的政治口號。在中國共產黨百年的光輝歷程中,黨的統一戰線,為完成各個歷史時期的任務,廣泛凝聚共識和智慧,提供了不竭力量,成為奪取革命和建設事業勝利的重要法寶。

借力:成為公開合法的大黨

關於統一戰線的力量,早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李大釗等人在傳播馬克思主義過程中,就有著清醒的認識。1919年4月,李大釗在《每週評論》上刊載《共產黨宣言》,並加編者按強調這個宣言“要旨在主張階級戰爭,要求各勞工的聯合”,並熱情地鼓勵青年知識分子與農民聯合,來完成中國的變革。同年七、八月間,毛澤東也在《湘江評論》上連續刊登《民眾的大聯合》,闡述“民眾聯合的力量最強”的重要觀點。

從中共一大到中共二大,黨的隊伍由50多人發展到195人,黨的地方組織也有所增加。同時,黨在領導工農群眾鬥爭的實踐中,也逐步加深了對國情及自身的認識。1922年7月16日,中共二大在上海公共租界內開幕。這次會議在黨史上承前啟後,創造了許多“第一”,其中就包括第一次提出黨的統一戰線思想——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這可謂是黨的統一戰線的發端。

1923年京漢鐵路大罷工的失敗,讓中國共產黨迫切意識到:如果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黨就不可能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經過慎重選擇,中國共產黨決定聯合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出席大會的代表僅30多人。大會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翌年初,國民黨一大於廣州召開,李大釗等當選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毛澤東等當選候補執行委員。

根據國共合作的需要,毛澤東、羅章龍、王荷波、惲代英、鄧中夏、施存統、向警予、李立三、沈澤民、劉重民等黨的精英開始參與國民黨上海執行部的工作。毛澤東在國民黨上海執行部期間,做了大量具體而有實效的工作;因組織工作實際由他主持,並負責國民黨黨員的重新登記,被稱為“代組織部長”。毛澤東和惲代英等還曾指導松江等縣建立黨、團組織,以及國民黨組織。曾任執行部宣傳部幹事的劉重民在工作總結中說:由於毛澤東等人的積極活動,“上海的一般青年、工人,甚而一般市民,對於本黨(指國民黨)的言論,因注意而討論而認識而信仰,所以不久在各學校各工廠便先後成立了不少區分部”。毛澤東等人的工作,直接促進了上海工人運動的發展。

那時,孫中山在廣州籌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也有許多共產黨人參與其中,周恩來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毛澤東則主持國民黨上海執行部關於申城、長江流域和北方各省報考學生在上海的複試工作。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中,在上海參加複試被錄取的就有徐向前、蔣先雲(“黃埔三傑”之首)、方誌敏(因故未能赴廣州入校)等人,他們後來成為優秀共產黨員的傑出代表。在黃埔軍校,黨的影響力不但逐步擴大,而且培養了一批骨幹力量。

為了透過對農民運動的領導而實現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1924年7月,由共產黨人彭湃等倡議,以國民黨名義開辦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農講所”先後辦了6屆,主任(所長)都是共產黨員,教員主要是周恩來、瞿秋白、吳玉章、彭湃、鄧中夏等共產黨人。“農講所”為中國革命培養出了一批重要的骨幹,後來黨的許多重要農運幹部都是在那裡學習過的。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本紗廠資本家槍殺帶領工人要求復工的共產黨員顧正紅,由此引發的五卅運動將國民革命推向高潮。隨後發生在廣州與香港的省港大罷工成為五卅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10餘萬罷工工人成為廣州革命政府的有力支柱。

依託國民革命聯合戰線,北伐部隊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打垮了軍閥吳佩孚,殲滅了軍閥孫傳芳的主力,革命勢力從廣東迅速擴充套件到長江流域。隨著北伐軍所到之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農民運動也在大半個中國蓬勃開展起來。到1927年6月,全國已有201個縣成立了農民協會,人員發展到1000多萬人。

特別是由於毛澤東在湖南農村進行的深入廣泛的革命活動,使湖南成為全國農民運動的中心。在這裡,黨領導組織和建立了農民武裝,各縣僅梭鏢隊就達數萬人,全省農民協會會員達518萬人。1926年8月,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進入湖南郴縣,看到郴縣等地民眾支援北伐的熱烈場景,聽到下屬讚譽郴縣等地民眾參戰、助戰、慰問的情況,也是讚歎不已:“農民協會組織尤為發達。將來革命成功,當以湖南為最有成績。”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隊伍小,力量有限,影響不大,並處於秘密狀態。憑藉國共合作,中國共產黨不但影響和團結了一批國民黨左派,而且把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使中國共產黨迅速從秘密狀態的小黨發展為公開合法的大黨。黨成功地組織工農運動,也為自身的發展壯大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中共三大時全國僅有黨員420人,到1925年初中共四大時發展到994人,1927年中共五大時則迅速發展到57900多人。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