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奔馬傳奇

[ 歷史故事 ]

1969年,全國各地掀起一股備戰備荒的熱潮,9月20日,甘肅省武威縣新鮮大隊的社員們在挖地道。他們沒想到,就在鋤頭挖到一個叫“雷臺”的土臺之下時,一件震驚世界的事情發生了……

文物的發掘

突然兩個社員發現地道的側壁有一堵用青磚砌成的牆壁顯露了出來,開啟眼前這堵磚牆,出現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座磚石結構的古墓,古墓的墓道很深,也很寬大,裡面一片黑暗,一股陰森的寒氣從古墓的深處散出,有人用電筒照進深邃的墓道,他們看清了古墓中整齊排列著大量的銅人、銅車、銅馬等,旁邊還有一座棺床,床上還停放著兩具屍骨。

從墓葬的形制、出土陶器和鐵鏡以及出土銅馬上的銘文判斷,雷臺墓的年代銀印則告訴人們,墓主人曾擔任過“張掖長”,後又升兼武威郡的“左騎千人官”,出土銅馬上清楚刻有“張君前夫人”和“張君後夫人”的銘文。按規定,諸侯的妻子才能被稱為夫人,看來,墓主人的最高身份是諸侯。

在眾多奢華的隨葬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99件銅車馬武士儀仗俑。在儀仗隊伍的最前面帶頭的,就是“馬踏飛燕”銅奔馬,它的英姿與武士儀仗俑彼此呼應,令人歎為觀止。馬踏飛燕全重約7.15千克,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0.1厘米,其主體造型是一匹飛奔的駿馬。馬昂首嘶鳴、揚尾御風,三足騰空,右後足踐踏在一展翅翱翔的飛鳥之上,飛鳥於驚愕之中回首注目,正襯托出奔馬飛躍迅捷,疾如閃電。奔馬全身的著力點集中在飛鳥之上,既表現了奔馬風馳電掣般的速度,又巧妙利用飛鳥的軀體以及展開的雙翅,擴大了奔馬著地的面積,巧妙地集力學平衡與雕塑美感於一體。

現在已無法知道是哪位工匠製作了這件驚世傑作,但設計師以嫻熟精深的技巧,把奔馬所具有的力量和速度融合成充沛流動的氣韻,並渾然一體地貫注在昂揚的馬首、流線型的身軀和四條剛勁的馬腿上。

文物挖掘出來後,被移交給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真正認識到這件銅奔馬文物價值的,則是著名考古學家郭沫若先生。1971年9月,郭沫若陪同柬埔寨王國代表團訪問甘肅時抽空前往甘肅省博物館參觀歷史文物陳列。當郭沫若看到了這組銅車馬儀仗隊,特別是在隊伍最前面身長45厘米、高34.5厘米的領頭馬時,他眼前突然一亮,並叫工作人員拿出來讓他端詳。郭沫若認為這匹銅奔馬的考古和藝術價值非同小可,並欣然將其命名為“馬踏飛燕”。

聞名的良馬

“馬踏飛燕”的產生與絲綢之路的“鑿空”、繁榮和西北多天馬及河西走廊養馬業的興盛是分不開的。

補充糾錯
上一篇: 蔣介石懲貪手諭
下一篇: 陸游和他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