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孔子世家》載:“居衛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巿過之。”古人乘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坐,稱“參乘”或“車右”。孔子五十六歲的時候到了衛國,居住一月有餘,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同坐一輛車,宦官雍渠陪侍車右,讓孔子坐在第二輛車上跟隨,一行人大搖大擺地從街市上招搖走過。面對這樣的場景,孔子自言自語地感嘆出了一句名言:“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遂引以為醜,離開了衛國。
“招搖過市”這個成語指在街市上故意招搖,虛張聲勢,炫耀自己,以期引起別人的注意。不過,鮮為人知的是,“招搖”本來是一顆星星的名字。一顆星星的名字怎麼會演變為炫耀、張揚的意思呢?
“招搖”是北斗七星的第七星,又叫“搖光”“瑤光”或“招遙”。北斗是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招搖七星組成的,其中第七星“招搖”又被附會為破軍星。既為破軍,就跟軍事扯上了關係。《禮記·曲禮上》中有這樣的規定:“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這是指的軍隊出征時的儀仗。
“朱鳥”又稱“朱雀”,是二十八宿的南方七星構成的鳥形,象徵南方;“玄武”是二十八宿的北方七宿構成的龜蛇相纏之形,象徵北方;“青龍”是二十八宿的東方七星構成的龍形,象徵東方;“白虎”是二十八宿的西方七星構成的虎形,象徵西方。這四面旗幟要按照前、後、左、右的次序豎立起來,居中的則為最重要的“招搖”旗。
所謂“招搖在上”,鄭玄註解說:“招搖星在北斗杓端,主指者。”招搖星在北斗杓的尖端,是最明顯的指示方向之星,因此用它來代指北斗。行軍時要在居中的這面旗幟上畫出北斗七星,同其他四面旗幟一起使用,為的是確定行軍的方向和佈陣的方位。
“招搖”旗居中而又高高在上,可以想見在這面旗幟的指引之下,千軍萬馬浩浩蕩蕩開赴前線的盛況,因此“招搖”被附會為破軍星,又引申出張揚的意思,“招搖過市”自然就成了一種恢弘氣勢的象徵。在漫長的語言演變中,“招搖”和“招搖過市”漸漸變成了一個貶義詞,“招搖”的本義也就徹底被人們忘記了。
史書記載從宋代開始,皇帝最崇“北斗”。《三才圖會》裡有“北斗旗”,明代繡像小說裡也多次出現北斗旗。有幅圖描繪了著名的“潼關之戰”,馬超興兵反曹一幕。其中馬超盔甲鮮明,騎著裝備精良的戰馬,槍尖直指潼關,頗有人馬如龍的氣勢。在他馬前,一個旗手舉著一面大旗,其上清清楚楚繡著北斗七星圖案,這是一面將軍旗。驍勇善戰的馬超在演義中一向白袍銀甲,被稱為“錦馬超”,又有這樣一面大旗在前面迎風飛舞,確實夠“招搖”的了。
(摘自《100個漢語詞彙中的古代風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