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拾貝:巧得妙方等

[ 歷史故事 ]

巧得妙方

一次,年輕的李時珍外出給人瞧病。中午時,他來到一個莊上,覺得口乾舌燥,想找點水喝,就到一家去敲門。主人一看是李時珍,忙熱情相讓。一進院,嗬!滿院子都是各種毛色的鴨子。原來,這是一戶養鴨人家。主人端上茶,兩人邊喝茶邊嘮家常。嘮著嘮著,門外傳來孩子的哭聲。接著走進來一個男人,懷裡抱著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孩子哭個不停。來人對養鴨人說:“這孩子吃魚,刺兒卡在嗓子裡了,您給看看吧。”李時珍一聽要養鴨人給孩子看病,心裡挺納悶兒,也沒吱聲,他想看個究竟。

這時,只見養鴨人從鴨群裡抓來一隻鴨子,用一根細繩綁住了腿,頭朝下吊了起來,又拿來一個小碗,放在鴨子嘴的下方。一會兒,鴨子嘴裡開始流口水了。流出的口水一滴一滴地落到了小碗裡。接完了口水,養鴨人就把鴨子放了下來。他在碗裡兌了水,叫小孩飲進。小孩喝了之後,咳嗽了幾聲,魚刺兒吐了出來,也不哭了。李時珍一看,心裡讚歎:這簡直神妙極了!等小孩走後,就忙問養鴨人這是怎麼回事。養鴨人說:“我看到鴨子吃小魚,一口咽不下去時,在嘴裡含一會兒,就嚥下去了。我琢磨,這可能是口水起效。後來一試,果然挺靈。我用這個法子治好了不少魚刺卡嗓子的人。”

李時珍聽完養鴨人說的,暗暗記下了這個妙方,就這樣,李時珍從年輕時候起,就處處用心記下民間的驗方,解除了許多疑難病人的痛苦。

中原大戰中的美人計

中原大戰是1930年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和李宗仁之間的軍閥戰爭。因為這次戰爭主要在地處中原的河南省及其鄰近地區進行,所以又稱為“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爆發前後。國內戰局十分緊張,但給外國商人帶來了大好的商機。大戰還未打響,外國商人就忙著把一船一船西方軍隊淘汰下來的軍火運進中國。然而,與那些販運軍火的外國商人不一樣的是,在那些觀察過中國內戰的外國記者的眼裡,中國人打仗,不只是用長槍大炮,而且還要用袁大頭和煙土。無論各方軍閥之間結盟也罷,交戰也罷,各自的代表都在煙館和娼寮裡把酒言歡,大大小小的交易不停地在簽字畫押,只要價錢合適,袁大頭和煙土到位,戰爭也就結束了。

一邊是閻錫山、馮玉祥,一邊是蔣介石,一群小軍閥首鼠兩端,在兩邊都派有代表。蔣介石出手闊綽,對於這些代表,要錢給錢,要女人給女人,絕口不談立場,也不要求他們站在自己這邊。而閻錫山雖然也給錢,但斤斤計較。結果被蔣介石拉過去的人越來越多,連本來傾向馮玉祥、閻錫山的人,也都紛紛翻了臉。

在蔣介石的手下,有位專門撒錢的高手,大名叫作何成浚,此公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位列上將,卻沒有帶過一兵一卒的經歷,而專幹穿針引線、鑿牆洞、挖牆腳的活計。中原大戰的西線,蔣介石把何成浚派了過去當總指揮。

何成浚所指揮的軍隊,都是跟他沒有任何淵源的雜牌軍,這些如牆頭草一般的小軍閥,一個不小心,沒準就倒戈了。可是何成浚自有辦法。他從漢口調來一長列“花車”,停在戰線己方一側,花車裡不僅有美酒佳餚、雲煙雲土,而且還有三千佳麗,幾乎把整個漢口有點模樣的煙花女子網羅一空;不僅自己這一方的軍官可以進去享受,而且還十分歡迎對方的排以上軍官過來享受一番,末了,還可以帶一摞袁大頭走路。

就這樣,在中原大戰的西線戰場,留聲機裡軟綿綿的靡靡之音,蓋過了槍炮的隆隆之聲。馮玉祥親率主力在東線苦戰之際,西線已經到了全線瓦解的邊緣。大戰結束後,幾乎丟光了老本的馮玉祥在日記裡寫道,他的西北軍哪兒都好,就是一見不得錢,二見不得女人。

志願軍靠什麼頂住了美軍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六十三軍當時兵力2.4萬人,他們要在彈藥口糧無補充的情況下,擋住5萬餘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難度可想而知。在半島中間線附近的鐵原,他們利用山峰作陣地,將187師、189師放在一線,188師作為預備隊,擺開了防禦陣型。

雖然有險可據,但“聯軍”的炮火過於猛烈。以往在國內打仗,炮彈聲音可以分辨,但美軍的炮就像颳風,一刻也不停。此時,美軍急於向前推進,由於受到189、187師的頑強阻擊,他們把所有能用的裝備都用到了戰場上,進攻接近於瘋狂。

那麼,志願軍靠什麼頂住美軍的?原來,他們發現美軍打近戰不行,於是在美軍炮擊時,就躲在地下工事,待炮停後美軍步兵衝鋒,一直等到對方只相隔20多米的時候猛烈反擊,打得美軍哇哇大叫,基本上每次都丟下幾十具屍體就撤,然後又是炮擊,又是衝鋒,又是撤退……

趙構用公筷

宋高宗趙構吃飯,一頓得上幾十道菜。他有一個特殊習慣,命太監每餐給他準備兩雙筷子和兩個湯匙,他總是先用一雙筷子和一個湯匙將食物盛入碗中,然後用另一雙筷子和另一個湯匙食用。每餐如此。

時間一長,皇后看著納悶,就問高宗原因。高宗道出原委:“吾不欲以殘食與宮人食也。”按照宮中慣例,皇帝吃剩下的菜餚都是賞賜給宮女、太監們吃。高宗不想讓他們吃自己吃剩下的菜,才特意用“公筷”“公勺”。

歷史上認定了趙構是昏君,但他也有著不為人知的細膩一面。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