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重器“九鼎”失蹤之謎

[ 歷史故事 ]

傳國九鼎

九鼎原是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傳國重器。根據《左傳》《史記》等史料的記載,在夏代初年,大禹德行高尚,治國有方。他身先士卒,率眾平治水土,將天下劃分為冀、豫、雍、揚、兗、徐、梁、青、荊等九個州,每州設定長官州牧。各地州牧都非常愛戴夏禹,紛紛將本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及珍奇物產等畫成圖冊,連同貴重的金子(青銅)一起進獻給他。大禹便將這些貢金鑄成九隻大鼎,各鼎分別代表一州,並委派工匠按照圖冊上面所描繪的事物,分別仿刻在代表各州的那隻鼎上。這樣,人們只要看到九鼎,便能瞭解全國各地的風俗民情,事物美惡,就知道應該如何避開那些妖魔鬼怪和兇險事物,趨向吉祥美好的東西。民無災害,就能上下和諧,受到上天的保佑。

另據《鼎錄》和《墨子》等文獻記載,九鼎是在荊山之下、昆吾氏之墟鼓鑄的,鼎下有三足,上面則是方形的。鼎能“不炊而自烹,不舉而自藏,不遷而自行”,神奇得很。這些鼎的個頭也很大,據《戰國策·東周策》說:“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九九八十一萬人。”言辭雖屬誇張,而九鼎的巨大,則應當是事實。夏王將這些巨鼎安置在都城(據說禹都在陽翟,即今河南禹州),象徵他擁有統治天下的權力,受萬民擁戴。從此以後,歷代夏王便把九鼎看作是傳國寶器,世代相傳。

到了夏代末年,由於夏桀昏庸無道,其統治被商湯推翻,商人便把九鼎奪了過來,搬到他們的都城亳邑,作為自己的傳國之寶。傳了600多年,商紂王暴虐無道,周武王乘機伐紂克商,建立周朝。隨即命南宮百達、史佚等人將殷人九鼎、三巫等寶器遷於自己的都城。到周成王時,還在郟鄏(周之洛邑,故城在今河南洛陽市)營建宮室,奉安九鼎。

及至春秋以後,諸侯勢力日漸強大,周天子式微,越位犯上的事情時有發生。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楚莊王“問鼎”了。據《左傳》記載,魯宣公三年(前606年),楚莊王起兵征伐陸渾的戎人時,途經周王朝的都城洛邑附近,陳兵洛水,炫耀武力。有名無實的天子周定王大驚,忙派大臣王孫滿前去慰勞楚軍。沒想到咄咄逼人的楚莊王竟公然逼問王孫滿,打聽天子九鼎的大小和輕重,大有取而代之之意。王孫滿當然知道楚莊王問鼎的用意,便毫不客氣地斥責道:“治理天下靠的是德行,而不在於鼎的大小輕重……上天保佑的總是德行修明的人。自周成王定鼎於郟鄏,已經傳了三十代,過了七百年,上天的這個命令尚未改變,所以九鼎的輕重,你也就沒有必要打聽了。”聽了這話,楚莊王悻悻而去。到了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滅周君,九鼎寶器入於秦(《史記·周本紀》)。而《史記·秦本紀》則說,“(秦昭王)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此年為公元前255年,事實大體相同。而唐代張守節所撰《史記正義》卻說:“周赧王五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餘八入於秦中。”若如是說,則秦昭王帶回來的,實際上只有8個鼎。秦王朝滅亡以後,九鼎下落不明。

另據《史記·封禪書》載:“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後來的《漢書·郊祀志》則更記載了具體的時間,謂“周顯王之四十二年,宋大丘社亡,而鼎淪沒於泗水城下”。周顯王四十二年當公元前327年,其時周尚未亡,而九鼎已經淪沒,似乎與秦無關。到了清代,《漢書補註》的作者王先謙則推測說:東周後期,王室式微,為了防止大國覬覦傳國重器,加上財政困難,於是銷燬九鼎而鑄錢幣,以解燃眉之急,對外則詭稱九鼎亡佚,免得強藩興兵前來問鼎。此說雖似有理,卻仍無事實依據,難以使人信服。

由此可知,夏王所鑄傳國九鼎,到周秦之際,便已神秘失蹤。

篡國九鼎

自秦始皇以後,傳國重器採用玉璽,不再用鼎。於是,九鼎逐漸淡化了其作為禮器象徵帝王也有鑄造九鼎的大事發生,女皇武則天和宋代徽宗皇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武則天稱帝后不久,為了炫耀自己特殊的權威,即於天冊萬歲元年(695年)敕令重鑄九州鼎,至萬歲通天二年(697年)鑄成。元代史學家胡三省《資治通鑑音注》指出,這九隻鼎中,“神都鼎曰豫州,高一丈八尺,受千八百石。冀州鼎曰武興,雍州鼎曰長安,兗州鼎曰日觀,青州鼎曰少陽,徐州鼎曰車源,揚州鼎曰江都,荊州鼎曰江陵,梁州鼎曰咸陽;八州鼎高一丈四尺,受千二百石”。武則天統治時期,將都城遷往洛陽,稱為神都,屬豫州,所以豫州鼎形制最大。

相傳武則天命人鑄造九州鼎,也仿照夏王之法,將各州的山川物產繪畫在相應的鼎上面。九州鼎一共用掉銅材56萬多斤。武則天還打算用一千兩黃金塗抹在九鼎之上,宰相姚璹急忙勸阻道:“九州神器,可貴之處就在於它的天質自然的美,況且臣下看到這些神鼎五彩明亮,互相映襯,完全不需要再在它們上面塗抹金粉來作為炫耀了。”武則天接受了他的意見。

武則天命令將新鑄九鼎搬運到新建的通天宮去安置。由於九鼎個頭實在太大,只得敕令宰相和各位親王率領南北牙的宿衛兵十餘萬人去搬運,並把儀仗隊裡的大牛和白象都牽來幫助牽拽,好不容易才把這些大傢伙從玄武門搬到了通天宮。唐王朝滅亡以後,武則天所鑄九州鼎亦不知去向。

亡國九鼎

在武則天鑄鼎四百多年之後,北宋亡國之君宋徽宗趙佶也曾兩次鑄造九鼎。趙佶是中國歷史,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他寵通道士,大興符籙道法。當時有個道士叫魏漢津,自稱是唐代仙人“李八百”(即李良)的學生,並得到李良鼎樂之法,精通音律。宋徽宗召見他,大喜。崇寧三年(1104年)正月,魏漢津上書請鑄九鼎,徽宗同意,鼎於次年鑄成。這些鼎起初被安放在九成宮裡,後來又徙置於環像徽調閣。放在中央位置的是黃色帝鼐,祭以土王日,為大祠。放在北方的是黑色寶鼎,祭以冬至;置於東北方的是青色牡鼎,祭以立春;放在東方的是碧色蒼鼎,祭以春分;放在東南方的是綠色岡鼎,祭以立夏;放在南方的是紫色彤鼎,祭以夏至;放在西南方的是黑色阜鼎,祭以立秋;放在西方的是赤色晶鼎,祭以秋分;放在西北方的叫魁鼎,祭以立冬。上述八鼎都為中祠,規格比帝鼐小些。據說這九鼎還曾一度改名,後來又恢復了舊稱。

到了政和八年(1118年),宋徽宗又採納方士的建議,鑄造了神霄九鼎。其中最大的鼎叫太極飛雲洞劫之鼐,其餘八鼎分別叫蒼壺祀天貯醇之鼎、山嶽五神之鼎、精明洞淵之鼎、天地陰陽之鼎、混沌之鼎、浮光洞天之鼎、靈光晃耀煉神之鼎、蒼龜火蛇蟲魚金輪之鼎。這九鼎全部奉安於上清寶籙宮神霄殿。道家認為天的最高層名叫神霄。宋代道士林靈素對宋徽宗說:“天有九霄,而神霄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長子,主南方,號稱長生大帝君,陛下是也。”

宋徽宗用方士言,兩鑄九鼎,都是崇尚道教,祈求長生活動的一環。可惜沒過幾年,北宋就滅亡了,宋徽宗也做了亡國奴,十八鼎及其他財寶也被金人劫去,至今下落不明。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