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好推理
公元前106年的一天,漢武帝感到身體有點不舒服,派小黃門常融去召太子。一直和太子不和的常融回來對漢武帝說:“太子面帶喜色。”
漢武帝非常受傷,默然無語。
等到太子來了,漢武帝仔細觀察,見他果然有說有笑。常融在一旁竊喜。沒過多久,漢武帝下令要將常融處死。
常融如遭晴天霹靂。打了太子那麼多小報告都沒事,為何這次要殺頭?他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
漢武帝打算讓他死個明白。這位推理達人緩緩說道:“太子那天探望我,確如你所說,有說有笑,但太子的臉上有幾道不易察覺的淚痕,說笑的表情有點做作,像是強裝出來的。事後,我派人暗中查問,得知太子聽到我病重時,大哭了一場,並非面露喜色。”
常融語塞,只能引頸受戮。
李愬取蔡州以後
元和十二年,唐軍在主將李愬指揮下,直搗淮西重鎮蔡州。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李愬一舉擒獲吳元濟,平定淮西之亂。當時,蔡州城中還有投降的叛軍數萬人,李愬親自率領他們在營外列陣,等待裴度檢閱。
第二天,裴度進入營地時,看到李愬早已披掛著全副盔甲在路邊拜見。裴度和李愬是至交好友,彼此的官職又相差無幾,當他看到李愬用如此大禮來迎接自己時,心中非常詫異,便立即把李愬叫到一邊詢問原因。
李愬笑著說:“我不是故意和裴公生疏,而是蔡州不服王化已經三十多年,此地的將士只知節度使,不知天子。我這麼做,就是想讓他們看看,統兵大將對待朝廷使者也要恭敬守禮,希望藉此讓他們知道朝廷的尊貴。”
裴度聽罷感慨萬分,坦然接受了李愬的大禮。那天,蔡州將士看見李愬這樣的大功臣都對皇帝歡喜。
最含蓄的畫諫
朱元璋稱帝之後,要封官行賞。對於那些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文臣武將封賞比較容易,而對自己的親戚朋友,朱元璋卻發愁了。因為這部分人沾親帶故,人數眾多,如果都封個一官半職,豈不成了見者有份,無功受祿;如果有所得罪,勢必背後受到指責,落個六親不認的罵名。
為此,朱元璋進退維谷,拿不定主意。這時軍師劉伯溫,欲直言進諫,又恐惹怒了朱元璋,左思右想,便畫了一幅畫進獻給朱元璋。
朱元璋仔細觀賞著,見畫面上畫著一個男子,頭髮蓬亂如麻,一束束的頭髮上頂著一隻只小帽子,除此之外,並無其他。朱元璋百思不解,為何劉伯溫送他這樣一幅畫。
夜深了,朱元璋仍在燈下仔細琢磨著,終於領悟了劉伯溫送的這幅畫的含意──“冠(官)多發(法)亂”啊!朱元璋當機立斷,只封有功之臣,不封親戚朋友為官。
楚文王的臨終任免
楚文王是春秋時期的楚國國君,他身邊有兩個臣子,一個叫管饒,一個叫申侯伯。管饒只要看到不合規制的事總是堅持原則,絕不通融,即使是楚文王也毫不留情,常常弄得楚文王很沒面子。所以,他很不討人喜歡。而申侯伯則精於世故,非常圓滑,為楚文王鞍前馬後的沒少出力,楚文王很喜歡他。
楚文王晚年時得了場重病,他知道自己來日無多,就交代了後事,其中有兩項人事任免:一、授予管饒大夫爵位;二、打發申侯伯走人,不再任用。訊息一出,朝廷上下一片譁然,身邊的大臣都不理解。為什麼會這樣?把喜歡的人轟走,而給不喜歡的人進爵,難道楚文王糊塗了?
楚文王說:“我才不糊塗呢。的確,管饒這個人動不動就頂撞我,冒犯我的尊嚴,與他相處特別不安,不見面也不會想念他。但他憑道義警示我,用禮儀約束我,我從他那裡獲得了很多益處。我知道,他是德才兼備的治國人才,把政事交給他我放心。趁我還活著,一定要給他爵位。至於申侯伯,這個人處處迎合我的心意,凡是我想要的,他都勸我去做,凡是我喜歡的,他總能猜到,並先行一步為我準備好,跟他在一起很快活,幾天不見就會想他。我因此犯了不少錯誤,妨礙了治理國家。我清楚,留下他只會誤國,所以我下決心把他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