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原是一種盛酒器

[ 歷史故事 ]

今天用來形容言語、動作令人發笑的“滑稽”一詞,在古代可完全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指一種盛酒器。

戰國時期,屈原所作(也有學者說是懷念屈原的楚人所作)的《楚辭·卜居》中就已經使用了“滑稽”一詞,屈原如此控訴這個黑暗的世道:“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突梯”是形容圓滑的樣子;“滑稽”是形容圓滑隨俗的樣子;“脂”指動植物的油脂,“韋”指動物的軟皮,油脂和軟皮可想而知也都非常圓滑;“楹”是廳堂前部的柱子;“潔楹”有兩說,一說楹為圓柱,要用脂、韋來打磨清潔,一說“潔”通“絜(xié)”,用繩子來度量粗細,“潔楹”意為用繩子將屋柱圍起來,度量粗細,引申為善於揣度權貴者之所好。

因此,屈原這句詩就是指責貴族大臣們就像油滑的脂韋一樣,對國君婉轉順從,阿諛奉承,而自己絕不能像他們一樣。

司馬遷所著《史記》中有《滑稽列傳》一篇,專門記載詼諧之人,唐代學者司馬貞索隱解釋說:“滑,亂也;稽,同也。言辨捷之人言非若是,說是若非,言能亂異同也。”

“滑稽”為什麼會具備這樣的含義呢?屈原和司馬遷都沒有給出解釋。

司馬貞在為《史記·滑稽列傳》所作的索隱中,同時引用了北魏學者崔浩的解釋:“崔浩雲:滑音骨。滑稽,流酒器也,轉註吐酒,終日不已。言出口成章,詞不窮竭,若滑稽之吐酒。故揚雄酒賦雲‘鴟夷滑稽,腹大如壺,盡日盛酒,人復借酤是也。”

原來,“滑稽”是一種流酒器,裡面裝有虹吸管,利用虹吸現象將酒倒出。虹吸管通稱“過山龍”。清人文康所著《兒女英雄傳》中寫道:“這滑稽是件東西,就是掣酒的那個酒掣子,俗名叫作’過山龍,又叫‘倒流兒。因這件東西從那頭把酒掣出來,繞個彎兒注到這頭兒去,如同人的滑串流口,雖是無稽之談,可以從他口裡繞著彎兒說到人心裡去,所以叫作’滑稽,又有個‘乘滑稽留的意思。”

中國古代就發明了虹吸管,稱作“渴烏”。在為《周禮》所作的注中,東漢學者鄭玄寫道:“益之者,以飲諸臣,若今常滿尊也。”“常滿尊”中之所以酒常滿,就是因為裡面裝了類似“渴烏”的虹吸管。唐代大型類書《藝文類聚》引東晉詩人孫綽的《樽銘》:“晉孫綽《樽銘》曰……詳觀茲器,妙巧奇絕,酌焉則注,受滿則側,吐寫適會,未見其竭。”這件酒器就是《太平御覽》中所稱的“陽燧樽”。“陽燧”是利用日光取火的凹面銅鏡,“陽燧樽”則為模仿陽燧的形狀而制,腹部向內凹,故有此稱。

綜上所述,“滑稽”這種盛酒器又稱常滿尊、陽燧樽,後世則稱酒過龍、倒流兒、酒注子、執壺、公道杯等。而且正如崔浩所言:“滑音骨。”’作為盛酒器的“滑稽”之“滑”讀作gǔ,而不能讀作huá。

那麼,“滑稽”又為什麼用作盛酒器之名呢?“滑”的本義是“通利往來”,因此可以“調和四味”,正符合酒器中虹吸管的工作原理;“稽”的本義是停留、貯滯,用以形容酒器中酒常滿的狀態。

正是因為“滑稽”的這種特性,崔浩才把詼諧之人形容為“出口成章,詞不窮竭,若滑稽之吐酒”。不知道是哪位天才的古人用“滑稽”兩個字為帶有虹吸管的盛酒器命名,真該向他致敬!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