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講究吃出品質和健康

[ 歷史故事 ]

我們現在提倡減油,但在古代,油卻是奢侈品。植物油的獲取約始於東漢,劉熙《釋名·釋飲食》曰:“柰油,搗柰實和之,以塗繒上,燥而發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表明當時的人們已知道如何在植物果實中提煉出油。

漢代之前,那時油不叫油,而叫“脂膏”,從動物身上獲取。《禮記·內則》記述“八珍”中“炮豚”的做法,其中有一道操作工序是“煎諸膏,膏必滅之”,即將豬(或豬肉)放進膏油中炸,膏油要完全浸沒所炸的豬(或豬肉)。《周禮》中雲,春天吃羔羊、乳豬,要用牛油烹調;夏天吃雞幹、魚乾,要用狗油烹調;秋天吃小牛、幼鹿,要用豬油烹調;冬天吃鮮魚、大雁,需用羊油烹調。

食鹽也是人們生活,在福建出土了煎鹽器具,證明在仰韶時期(約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古人就已學會煎煮海鹽。《說文》中記述:天生者稱滷,煮成者叫鹽。傳說黃帝時有個叫夙沙的諸侯,開始以海水煮乳,煎成鹽,其色有青、黃、白、黑、紫五樣。初期製作鹽,是直接安爐灶、架青銅器燃火熬煮,這種原始的做法費工時、耗燃料、產量少,導致鹽價極貴。於是,從鹽一誕生起,王室就有相關的立法。

到元朝時,鹽已成為喜聞樂見的調味品,但人們在吃鹽的時候,漸漸發現了一些問題。元代養生學家賈銘的《飲食須知》記載:“喜鹹人必膚黑,血病無多食鹽,多食則脈凝澀而變色。”這個描述,應是高血壓的病徵。因此當時的養生學家倡導炒菜放鹽要少放,或者適量。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