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長沙郭園的一次官紳雅集

[ 歷史故事 ]

清宣統二年(1910)3月8日,一場低調的聚會在長沙城東的郭園舉行。郭園是原淮軍將領、湘潭人郭松林興建的園林式宅邸,位於長沙城東落星田,今還存有郭家巷的地名。自郭松林於光緒六年(1880)四月在直隸提督任上病故後,30年間,子孫逐漸四散,郭園趨於荒廢。

時值初春時節,乍暖還寒,14位身著長袍馬褂、頭戴秋帽的紳士,臨橋倚石,看上去神態略顯嚴肅。諸人於雅集時合影3張,由譚延闓為照片依次署題,曾廣鈞作詩,王闓運作記,廖樹蘅作贊。

曾、左後人牽頭雅集

這次雅集有兩個召集人,一是湘鄉曾廣鈞(字重伯),時年44歲。他是曾紀鴻之子,曾國藩之長孫,在長沙置有宅邸。一是湘潭周大烈(字印昆),時年48歲。他的祖姑母是周詒端,祖姑父即左宗棠。

曾國藩、左宗棠都是湘軍的統帥,又位高權重,兩個家族均是望族,名重湖湘。作為世家子,曾廣鈞和周大烈的交際都比較活躍。曾廣鈞對王闓運執弟子之禮,被其稱為“聖童”,梁啟超則稱其“詩界八賢”。他曾率軍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之亂後,因灰心國事,不復入仕,每與諸名士飲酒酣歌。

周大烈19歲起在本鄉教書,門生眾多,頗有聲望。作為湖南舉人,參加過“公車上書”。早年曾是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陳衡恪的家庭教師。光緒三十一年 (1905),爭取到湖南官費名額,東渡日本,就讀於東京法政大學。其間考察日本地方自治,還與梁啟超、陳叔通結交,並面見孫中山,商談中國局勢。

應邀參加雅集的賓客,以王闓運年紀最長,已經77歲。另外11人是:寧鄉廖樹蘅,71歲;江夏王銘忠,年紀不詳;黔陽黃忠績,62歲;攸縣龍璋,56歲;湘鄉鬍子清,42歲;湘鄉謝鍾枏,45歲;湘潭梁煥奎,42歲;湘潭胡元倓, 38歲;湘潭楊度,35歲;湘潭楊鈞,29歲;茶陵譚延闓,30歲。

不難看出,這是一次老中青結合的聚會,以湘潭、湘鄉人居多。儘管王銘忠是湖北江夏人,但因其兄王祖蔭長期在湖南任官,他早已融入湖南官紳的圈子。

各領風騷的人物

參加雅集的人都不是等閒之輩,或為親戚,或為摯友,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小圈子。以出身而言,曾廣鈞、譚延闓是進士,周大烈、梁煥奎、鬍子清、龍璋、楊度是舉人。此外,周大烈、梁煥奎、胡元倓、鬍子清、楊度、楊鈞、黃忠績等7人曾經先後留學日本。他們分屬實業、教育、政治等不同的領域。

負責題名的譚延闓在題記的幾位當中年紀最小。他是中國最後一次科舉光緒三十年(1904)甲辰科的進士,也是清朝200餘年間湖南唯一的會元(即會試第一名貢士)。譚延闓會同梁煥奎、胡元倓等10餘人於清光緒三十年,建立了湖南圖書館。1909年出任湖南諮議局局長。

負責作記的王闓運年紀最大。他是咸豐二年(1852)舉人,曾是清廷權臣肅順的幕客。同治元年(1862),王闓運入曾國藩幕,所議多不合,不久離去。自此專門從事講學,一生得弟子數千人,有門生滿天下之譽,除楊度兄妹外,楊銳、劉光第等戊戌變法積極分子也出其門下。

王闓運和廖樹蘅都是郭園興衰的見證者。除發慨嘆,他沒有自比為名流之會,只是提醒大家“要宜各有表見,不隨時盛衰”。但在當天的日記裡,他卻如此寫道:“周大烈、曾廣鈞公請名士,實則卝痞耳。”很多人對這個“卝”字不甚了了,這其實就是“礦”字,廖樹蘅父子、梁煥奎兄弟、王銘忠、龍璋、黃忠績、謝鍾枏等人,當時分別在湖南常寧水口山、新化錫礦山、湘西等地,開採和冶煉錫礦、銻礦,都是有名的礦老闆,一時鉅富。王闓運用“礦痞”這個詞,可能有掩飾這次聚會的用意。

作為主角的楊度

廖樹蘅在第二幀照片上這樣寫道:“宙合群賢,會集一亭;蘭幽竹修,觴詠極欣。於以契今昔之情。”作為王闓運、梁煥奎等人的多年知交,功成名就的礦業前輩,他表達的意涵比較單純。

楊度寫下的大段文字,則是另一種心態。他先是提及8年前在長沙碧浪湖(今長沙開福寺一帶)與黃篤恭、梁煥奎、羅正鈞、黃忠浩、周大烈等人的一場聚會,當時也有合影。那次聚會之後,黃篤恭在上海病逝,他為之殮葬;黃忠浩赴四川,進入了軍界;梁煥奎、周大烈則去往日本留學,又先後回國。羅正鈞則已經成為保守派的代表。

楊度之所以對這次聚會格外感慨,一是因為郭園是他兒時的嬉遊之所,觸景傷懷。二是年屆不惑,歷經友朋聚散,物是人非,嘆人生未免無常。最後他說出了重點:時局紛擾,人事喧囂,湖山文酒之勝,不可常得。餘以京朝敦促,今日當行,倚舟書此,以志蹤跡。

所謂“時局紛擾”,是楊度對自己8年來的經歷作的深刻總結。他中舉後,經受過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之變等大事件所帶來的深刻影響。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第一次出國,自費留學日本弘文學院,與楊篤恭創辦《遊學譯編》。次年,與梁煥奎一起受保薦參加經濟特科考試,獲一等第二名,但因被懷疑是康黨,未被錄取。只得再次前往日本,進入法政大學速成班,與黃興、汪精衛同學,並結識了梁啟超、孫中山、秋瑾等人,有感於“國事傷心不可知”,寫出了聞名一時的《湖南少年歌》。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