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吳承恩是我國古典名著《西遊記》的作者(按傳統說法)。在這部偉大的神怪,還以其淵博的中醫知識,用文學的手法,寫到了許多中醫學知識,使文學與中醫藥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讀來令人歎為觀止!
在《西遊記》第二十八回中,吳承恩用中藥名寫了一首《西江月》的詞,描寫孫悟空對進犯花果山殘殺眾猴兒的獵戶進行抵抗的情景:“石打烏頭粉碎,沙飛海馬俱傷。人參官桂嶺前忙,血染硃砂地上。附子難歸故里,檳榔怎得還鄉?屍骸輕粉臥山場,紅娘子家中盼望。”全詞用了烏頭、海馬、人參、官桂、硃砂、附子、檳榔、輕粉、紅娘子九味中藥名,生動地描寫了拼殺場面之慘烈!吳承恩能把中醫學知識運用得如此得心應手,可見其中醫造詣絕非一般!
在《西遊記》第三十六回“心猿正處諸緣伏,劈破傍門見月明”中,吳承恩又藉助唐僧之手,寫了一首中藥詩:“自從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稜子,途中催趲馬兜鈴。尋坡轉澗求荊芥,邁嶺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瀝,茴香何日拜朝廷?”全詩用益智、王不留行、三稜子、馬兜鈴、荊芥、茯苓、防己、竹瀝、茴香這九味中藥,講述了《西遊記》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更加精彩,令人慾罷不能!
“益智”(諧音“意志”),指的是唐僧受唐王之命,趕赴西天大雷音寺求取佛經的堅強信念;“王不留行”指的是唐太宗親率百官在都城長安為唐僧餞行;“三稜子”指的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這三位徒弟;“馬兜鈴”是唐僧師徒與白龍馬一起“乘危遠邁,杖策孤征”的趕路情景;“茯苓”指西天如來佛祖;“防己”“竹瀝”指唐僧心地潔淨,一塵不染,像新採的竹徑,經火炙後瀝出的澄汁;“茴香”(諧音“回鄉”)指唐僧師徒取得真經返回東土。
吳承恩不愧是醫藥高手,能從浩如煙海的中醫藥中,選取幾味能夠與小說情節相吻合的中醫藥名來編排故事情節,可謂有虛有實,懸念迭生,令人拍案叫絕!
在《西遊記》第五十四回“女兒國解胎藥”一節中,吳承恩還對唐僧師徒誤服子母河水,費盡周折而銷胎的過程,用一首詩來總結:“真鉛若煉須真水,真水調和真汞幹。真汞真鉛無母氣,靈砂靈藥是仙丹。嬰兒枉結成胎象,土母施功不費難。推倒旁門宗正教,心君得意笑容還。”全詩不長,但卻涵蓋了人體生理、病理知識。既有文學性,又有趣味性,同時,還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確實是神來之筆。
《西遊記》第六十八回裡,吳承恩在描寫孫悟空給朱紫國國王診病時,當眾闡述了“中醫四診合參”的道理:“醫門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轉旋。望聞問切四般事,缺一之時不備全:第一望他神氣色,潤枯肥瘦起和眠;第二聞聲清與濁,聽他真語及狂言;三問病原經幾日,如何飲食怎生便;四才切脈明經絡,浮沉表裡是何般。我不望聞並問切,今生莫想得安然。”
從“望聞問切”四般事說起,透過中醫方法,來診斷朱紫國王的病情,可謂滿嘴“醫學術語”!
孫悟空取出金線“懸線診脈”時,又是一番“醫學術語”:“陛下左手寸脈強而緊,關脈澀而緩,尺脈孔而沉;右手寸脈浮而滑,關脈遲而結,尺脈數而牢。夫左寸強而緊者,中虛心痛也;關澀而緩者,汗出肌麻也;尺孔而沉者,小便赤而大便帶血也。右手寸脈浮而滑者,內結經閉也;關遲而結者,宿食留飲也;尺數而牢者,煩滿虛寒相持也。診此貴恙為雙鳥失群之症。”
在這段話中,吳承恩透過孫悟空之口,講出了“四診合參”的脈學心經:“三部、四氣、五鬱、七表、八里、九候,浮沉虛實皆是行家之言。”可見,吳承恩不僅熟諳中醫藥,而且對中醫藥懷有深深的感情。
在為朱紫國國王制“烏金丹”時,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將大黃一兩,碾為細末,巴豆一兩,去殼去膜,捶去油毒,碾為細末,鍋底灰半盞,馬尿半盞,共為丸。藥引子有兩個,一個是六物煎湯,一個是無根水送服。
接著,吳承恩又借三位徒弟之口,闡述了中藥醫理:“大黃味苦、性寒、無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壓諸鬱而無壅滯,定禍亂而致太平,名之曰‘將軍。此行藥耳。但恐久病虛弱,不可用此。”巴豆“味辛,性熱,有毒;削堅積,蕩肺腑之沉寒;通閉塞,利水谷之道路。乃斬關奇門之將,不可輕用”。馬兜鈴“味苦寒,無毒,定喘消痰大有功。通氣最能除血蠱,被虛寧咳又寬中”。三位高徒不但是降妖除魔的高手,還對中醫藥學都有一番造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