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隨後美國糾集英國、澳大利亞、荷蘭、紐西蘭、加拿大、法國、菲律賓、土耳其、泰國、南非、希臘、比利時、盧森堡、哥倫比亞、衣索比亞共15個國家的作戰部隊,以及瑞典、印度、丹麥、挪威、義大利5個國家的醫療隊組成所謂的“聯合國軍”,悍然干涉朝鮮內戰。
在朝鮮戰場上,除了美國、英國、法國等老牌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土耳其、哥倫比亞、比利時、泰國、菲律賓、衣索比亞等國軍隊都有與志願軍交手的記錄,不過結局都是一樣的:沒有從志願軍那裡討得半點便宜,只是美軍的犧牲品而已。以下僅以土耳其軍和泰軍為例——
暴打土耳其軍隊
美國入侵朝鮮,土耳其堪稱是響應最為熱烈的一個國家,該國積極地從近52萬現役部隊中挑選志願人員組成一個精兵旅,任命塔辛·亞基希准將為旅長,這是一名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加里波第戰役的老軍人,他在那場戰爭中就指揮一個師同英軍作戰了,所以朝鮮戰爭他是主動要求降職參戰的。在朝鮮戰爭期間,土耳其步兵旅人數最多時達5455人,其出兵人數在“聯合國軍”中居第4位,該旅初期配屬在美軍第九軍團,後來配屬在美軍第一軍團的序列中。
土耳其旅於1950年10月18日抵達朝鮮半島南部的釜山,而且他們當時出現在朝鮮戰場上還是相當引人注目的:想象中兇悍的外表、飄動的鬍鬚以及人人攜帶土耳其彎刀的奧斯曼帝國軍人形象,使早就希望一睹其雄姿的西方戰地記者甚是興奮與激動。
土耳其軍隊在朝鮮戰場上參加了從第二次戰役一直到金城戰役的幾乎所有大戰,其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戰鬥是:第一次是他們剛到前線,就立刻猛撲一支規模數千人的“中國軍隊”,經過激烈交戰,土耳其軍使用著名的土耳其彎刀砍死了數百“志願軍”,還俘虜了200多人。聞訊趕來的美軍一看,卻差點沒當場氣暈,原來被土耳其人痛毆的這支隊伍是剛剛敗退下來的韓軍,事後查明為韓軍第六師的一部分。土耳其軍隊的第二次“勝利”是成功資料裡,蔣介石當年雖然一直積極要求參戰,但是並未被批准。
不過,土耳其軍不久就瞭解真正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是什麼樣的對手了。1950年11月27日,在第二次戰役中,美軍防線被英勇的志願軍將士開啟了一個巨大缺口,無奈之下只好讓土耳其旅來填上。土耳其軍興沖沖地迅速按照部署趕往價川地區支援,準備在真正的中國軍隊面前證明自己,而他們面對的則是志願軍的王牌部隊——38軍。可能是無知者無畏的緣故,到達前線的土耳其軍並沒有選擇立刻構築防線,而是點起了篝火,烤著火吃著肉。他們並不知道,此時志願軍的伏擊部隊離他們只有一個衝鋒的距離了。
為了不打草驚蛇,38軍114師342團的將士在冰天雪地中悄悄地摸到了土耳其軍隊附近,然後一聲號令響起,正在烤著火的土耳其軍甚至來不及拿起武器,就被無數從天而降的手榴彈炸懵,爆炸聲、哀嚎聲在噶日嶺上此起彼伏,隨後取而代之的是嘹亮的衝鋒號,志願軍將士發起了總攻。此時的土耳其軍早就被嚇破了膽,只想著如何跑路保住性命,鮮有人抽出腰間的彎刀進行戰鬥。
土耳其軍這一下終於見識了真正的中國軍隊,不過代價十分慘重,此戰志願軍342團成功粉碎了土耳其旅2個步兵營、1個榴彈炮營及1個戰鬥工兵連的阻擊,共殲敵559人,其中俘敵官兵59人,此外還繳獲汽車20輛。
這一戰過後,這支由美軍一手包裝起來的土耳其機械化旅再也沒有成建制投入戰鬥,直到戰爭結束也沒能在朝鮮戰場上掀起什麼風浪。此後,在漢城南追殲戰中,志願軍12軍35師130團還消滅土軍1個營,俘土軍營長以下百餘名官兵。
朝鮮戰爭中,土耳其旅先後與志願軍作戰十餘次,共有 3514 人傷亡,損失在“聯合國軍”中排名第三。
巧打泰國坦克部隊
泰國由於在二戰中有過投靠日本軍國主義的黑歷史,所以在二戰後非常急於洗白自己,更迫切希望能夠緊緊抱住美國的大腿。朝鮮戰爭爆發不久,經泰國國王授意,從泰軍中挑選精銳,組建了皇家陸軍混成第21團,該團一律美式裝備、美式訓練,團長由一個少將軍銜的王子擔任。1950年10月,一艘泰國海軍運輸艦載著1057人的泰國作戰部隊開往朝鮮半島。
在朝鮮登陸後的泰軍參加了戰爭初期“聯合國軍”向北反撲的行動,但五次戰役前,未見其與志願軍交手的記錄,直到1951年10月的鐵原之戰,志願軍才和泰軍有了正面交鋒,但此“鐵原之戰”並非第五次戰役中的鐵原阻擊戰,而是戰爭對峙階段發生在“三八線”一帶的戰鬥,規模並不大。當時美軍第3師在之前的戰鬥中損失較大,不得不撤下去休整。其中美軍據守的190.8和198.2等幾個高地移交給了泰軍,泰軍在190.8高地放了一個加強連,他們也知道志願軍的厲害,因此專門強化了火力配置,一個小小的高地上就集中了6門大口徑榴彈炮,另加9輛坦克,企圖給志願軍一個下馬威。
1951年10月15日,志願軍發現美軍讓泰軍上190.8高地當替死鬼,敏銳地意識到收復190.8高地條件已成熟,於是決定由志願軍坦克1師第2團的2個坦克排,外加1個自行火炮連,配屬47軍423團攻佔該高地。這次戰鬥是志願軍坦克1師第一次在朝鮮戰場上參戰,為了做好坦步協同,坦2團事先與步423團進行了相關協調演練。當天21時25分戰鬥打響後,坦2團先以自行火炮壓制周邊的敵軍炮群,423團8連兵分兩路進攻190.8高地,一路在前,一路穿插,志願軍的幾輛輕型、中型坦克也開了上去。泰軍想不到對手也動用了裝甲部隊,而他們的美製M-24霞飛輕型坦克根本不是蘇式T-34主戰坦克的對手,加上剛剛換防的泰軍不熟悉地形,勝負毫無懸念。整個戰鬥過程只持續了25分鐘,190.8高地上的1個泰軍加強連便全軍覆沒,9輛坦克和6門榴彈炮也都被志願軍笑納。後來這場以少勝多的坦克戰,還被作為典型戰例收錄進入我軍歷史資料叢書《裝甲兵》冊,得以名垂軍史。
到朝鮮戰爭結束時,泰軍統計的傷亡數字竟有1268人,加上失蹤和被俘,總共將近1300人,按照首次出兵的1057人計算,幾乎是全軍覆沒。泰國在朝鮮戰爭中先後派出了約6000人輪番參戰,即便如此,泰軍的傷亡率還是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