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竅不通”出自《呂氏春秋·過理》:“紂性不仁,心不通,安於為惡,殺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竅通則比干不見殺也。”意思是,紂王性格不仁義,心智不開明,對作惡感到心安理得,殺了比干。因此孔子說紂王只要有一竅通(有一點仁義之心),那麼比干就不會被殺了。
因此,這個詞語最早是用於罵商紂王的。不過,在先秦的《列子》中,也提到過一個“一竅不通”的人,卻無貶義。
龍叔是春秋時宋國人,覺得自己生了病,就去找當時宋國的名醫文摯。文摯要他說說病徵,龍叔說:“我這病嚴重了。我受到地方上的讚譽,卻不以為榮;受到舉國的詆譭,也不覺羞恥。得而不喜,失而不憂;視生如死,視富如貧;住在自己家,卻感覺在旅店。這些病搞得我很煩,爵位不能激勵我,刑罰不能威逼我,利害不能改變我,悲歡不能打動我。這讓我不能向國君盡忠,不能結交親朋,不能約束妻兒,不能管理奴僕,這是什麼病呢?有啥好方子能治呢?”
文摯聽完,他讓龍叔揹著光站好,從他背後向著光亮處看了一會兒,笑著說:“我看到您的心了。您差不多是聖人了!您的心有六孔流通,一孔不達。或許您的病就是您把聖人的心智當病看。這種病不是我這種醫術淺陋的人能治癒的。”
古人認為心有七竅,七竅皆通,則為聖人。在這裡,“一竅不通”的意思,是說已通六竅,只有一竅不通,是褒義的。不過後來流傳久了,又變成一竅也不通,成貶義了。大概是因為流傳過程中,大家對這個詞“望文生義”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