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見故鄉萬里茂,山嬌水秀地綠油。風景唯獨這邊好,光芒燦爛照宇宙。”這是彭紹輝(1906—1978)將軍1965年回到故鄉湖南韶山,瞻仰毛澤東主席故居時寫下的詩句。在共和國57位開國上將中,彭紹輝是唯一一位湘潭市籍人,與毛澤東是同屬韶山市(舊治為湘潭縣)的老鄉。他的家鄉韶山市楊林鄉石屏村(亦稱瓦子坪、瓦坪)距離毛澤東家鄉韶山沖只有8公里。
彭紹輝的革命生涯是從1926年夏參加家鄉農民運動開始的,當時他是農民自衛軍的一員。1927年初,彭紹輝仰慕已久的毛澤東考察湘潭農民運動時,來到韶山楊林的瓦子坪召開了半天的調查會,會後特地勉勵青年彭紹輝好好幹。
馬日事變後,湖南農民運動處於低潮。彭紹輝在茫然中想到了毛澤東,“找毛澤東去,到外邊革命去!”這就是時年21歲的彭紹輝的樸素想法。然而,追隨毛澤東的旅途卻充滿著曲折與艱辛。彭紹輝一路從瓦子坪趕到韶山沖,又趕往長沙、武漢,卻一直沒有找到毛澤東。畢竟,一個普通農村青年,此時要找到正在緊張策劃秋收起義的毛澤東,幾乎不可能。
8月,盤纏已盡的彭紹輝,在武漢街頭報名參軍,想要學點本事,將來有機會再去找毛澤東。然而,他卻陰差陽錯地成為湘軍獨立第五師第一團團長彭德懷的部下,有幸參加了平江起義,這為他的革命軍事生涯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28年底,彭紹輝跟隨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的紅五軍與毛澤東領導下的紅四軍在井岡山會師,以後逐步成長為毛澤東麾下的一名驍將。
在擔任紅三軍團第一師師長時,不滿27歲的彭紹輝投入第四次反“圍剿”作戰。他率部在北線助攻,連續攻克了宜黃、樂安兩縣,並配合主力圍困南豐之敵。此後,又轉戰東線,參加了一系列戰鬥,出色地完成了反“圍剿”的前期作戰任務。接下來,在宜黃南部的黃陂戰鬥中,彭紹輝率部繞到敵後,攻打敵第五十九師側翼,殲敵一個旅。
1933年,在攻打草臺崗地區主峰霹靂山的戰鬥中,彭紹輝身先士卒,衝鋒在前,經過20多分鐘的浴血奮戰,紅一師佔領了敵第十一師的主陣地,重傷敵師長蕭乾,贏得了第四次反“圍剿”勝利的關鍵之仗。
遺憾的是,彭紹輝也在戰鬥中被敵人的機槍子彈打中左臂,因藥品短缺,傷口發炎,幾次手術都不成功,最終被截去左臂,彭紹輝親自將斷臂掩埋於霹靂山下。
從此,“獨臂將軍”的英名伴隨著彭紹輝的後半生。霹靂山戰鬥是彭紹輝在紅軍時期的巔峰之戰,為表彰他的指揮有方和英勇善戰,1933年8月1日,中革軍委授予他二等紅星獎章 。
抗戰後期,彭紹輝奉命調入抗大七分校任校長一職。1945年,他當選為中共七大代表。大會召開前夕,毛澤東在延安棗園親切接見了彭紹輝。他熱情地拉著彭紹輝的右臂,對身邊的人介紹說:“紹輝同志是瓦子坪人,是我的老鄉,放牛娃出身哩!”又對彭紹輝說,“我記得我們在老家見過面。”
彭紹輝也激動地回答:“主席,我記得第一次見到您是在1927年1月10日。當時您回到老家考察農民運動。”
毛澤東用家鄉話說:“噢,你啷個有這麼好的記性?”
彭紹輝答:“那時候見到您就像是一個大喜的日子,怎麼不記得呢?再說,我有每天記日記的習慣。”
毛澤東笑著說:“紹輝啊,你堅持記日記的習慣好呀!將來革命成功了,這些日記就是不可多得的文獻啊。”
緊接著,毛澤東又詢問了七分校的建設情況,彭紹輝向毛澤東做了詳細彙報。當毛澤東聽說七分校最多的時候有3000多名學員、700多位教職工時,毛澤東風趣地說:“孔夫子是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你比孔夫子還高明啊!”
毛澤東喜愛良將,曾稱讚彭紹輝是紅軍部隊培養出來的獨特人才。1969年國慶節,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見到彭紹輝時,飽含深情地對他說:“紹輝啊,你是我的真正老鄉。”
新中國成立後,彭紹輝曾四次回到韶山。1953年4月,他第一次回到故里,遍訪了親朋好友,拜祭了母親。當他來到瓦子坪完小視察,見校門口懸掛著“熱烈歡迎彭紹輝將軍來校視察”的橫幅時,他非常謙遜地對聚集在門口的師生說:“我這是回到家鄉,就不要叫將軍了,我也是普通一兵。”
他給全體師生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講述了工農紅軍五次反“圍剿”的歷史科學知識,建設好新中國”的錦旗留作紀念。
歲月沉澱愈久,桑梓情懷愈濃。1975年5月,彭紹輝帶著全家大小最後一次回到故鄉楊林,這時的他已年近古稀。將軍把自己居住過的房屋和勞動過的地方,一一給家人指點,以自己的身世及經歷向全家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他特別叮囑兒女們:家鄉是他的根,是他最初鬧革命的地方,一個人走到哪裡,都不要忘記自己的家鄉。
1978年4月25日,彭紹輝將軍在工作崗位上溘然長逝。他的革命回憶錄《毛主席,我的引路人》 《心向北斗星》是留給故鄉韶山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激勵著後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