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后虐殺戚夫人,製造“人彘”事件,這是她人生的一大敗筆。
戚夫人確有取死之道。她最大的失誤,是不應當仰仗著劉邦的寵愛,挑戰呂后和太子的位置。但是,這個失誤罪不至誅啊!她被虐殺的史實昭示著呂后道德高地的徹底淪陷。
“人彘”事件發生後,呂后還讓漢惠帝去觀摩她的“傑作”.漢惠帝是呂后的親生兒子,看完後只說了一句話:“此非人所為!”這不是人做的事!連親生兒子都這樣看,歷史將會怎樣看待呂后?
此法,彼法,看法最大!
呂后對戚夫人,可以囚,可以殺,但製成駭人聽聞的“人彘”,是註定要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重大丑聞。因為它喪失了人性,挑戰了人類的底線。人們同情戚夫人,確有同情弱者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呂后的“精彩”表演揭示了她自己喪盡天良、毫無人性的內心。
本來呂后與戚夫人之間的“戰爭”,戚夫人是“戰爭”的發起者,是施暴者,呂后是受虐者。但是,歷史開了個大玩笑,施暴者最終成了受虐者,受虐者成了施暴者。現實生活中,呂后勝利了,戚夫人失敗了。但是,正義不一定屬於勝利者,邪惡也不是失敗者的專利。
歷史與現實的巨大反差,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呂后與戚夫人的鬥爭屬於後宮之爭,後宮鬥爭的本質仍是政治鬥爭。但是,即使是政治鬥爭,也有一個文明的尺度與底線。勝利者要善待失敗者,因為善待失敗者就是善待自己。放縱自己的私慾,瘋狂地報復失敗者,泯滅人性,正義自然會在勝利者最為得意的時候悄悄地失去。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但是呂后無法寫明自己的人生,在她死後兩個月,呂氏宗族就被滅族,他們也無法為自己留下隻言片語。司馬遷的《史記》與班固的《漢書》對呂后殘酷誅殺戚夫人均沒有善評。呂后只是一時的勝利者,一旦她下世,就會徹底失敗。
公元960年,後周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周恭帝的皇位,建立了大宋。但是,對於失敗的柴氏皇族,趙匡胤給了極大的優待。甚至在太祖誓碑的三條之中第一條就是優待失敗的柴氏宗族,周恭帝沒有被虐殺,反而受到優撫。趙匡胤以自己的理性與寬厚善待了失敗者,同時也為自己的人生增加了一大亮點。
趙光義稱帝之後,對其兄趙匡胤的善舉心領神會,不過,他的做法多了一些權術色彩。大宋端拱元年(988)二月,宋太宗為了平息雍熙北伐帶來的大臣非議,將趙普第三次請出山擔任宰相的做法。他想給大宋的臣子們製造一種感覺:當朝天子不是一個薄情寡義之人,不是一個小肚雞腸之人,而是一位對功臣充滿著感恩與仁慈的人。一句話,宋太宗想最後利用趙普一把,為自己增色。
在宋太宗與宰相趙普的鬥爭中,宋太宗絕對是一位勝利者,但是,他不想讓失敗者趙普就這樣走掉,他還想最後再利用趙普顯示一下自己的寬厚。因此,趙普的第三次罷相,拖了差不多兩年才得以完成。趙普死後,宋太宗為其輟朝五日,並親自撰寫了神道碑,充分肯定了趙普的功績。
一個勝利者如此利用失敗者為自己博取美名,真是聞所未聞。相對於一心只想報仇的呂后,宋太宗似乎更是一位江湖大師——會玩。
勝利是人之所欲,但是,獲取勝利後如何對待失敗者卻考驗著勝利者的道德水準。勝利者一旦在勝利後任性用權,甚至不計犧牲政治成本,必然要付出道德的代價。正義的評價核心是道德,溢位道德底線的喪心病狂必然成為人生敗筆。因此,勝利與正義二者之間不一定畫的都是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