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春,蘇北通榆河一線(江蘇鹽城市濱海、響水兩縣境內)城鎮全部陷入日軍之手。抗日的烽火到處燃燒。我所在的李家灶(今江蘇東臺市南沈灶鎮)私塾和另一所私塾合併成了一所新型小學,同時成立了兒童團。由於我學齡比較長,在兒童中有威信,政治熱情又高,大家一致推選13歲的我任兒童團團長。
當時兒童團的任務有四條:一是擔當識字明理的“小先生”;二是反“掃蕩”、反清鄉,站崗放哨送情報;三是幫助軍烈屬放羊,挑豬草;四是過年過節送春聯,扭秧歌、唱小調,開展群眾性的文娛活動。當時李家灶一帶的村莊比較散,一個村子多則十幾戶,少則三四戶人家,白天到學校上識字班的人很少,只有十一二個青年積極分子,婦女很少上門。我就指派兒童團裡識字較多的“百字先生”上門教識字,以擴大學習成果。
李家灶一帶溝河很多,但很少有用木船渡河的,大都是用四至五根碗口粗的木頭,編紮成一排,兩頭繫上草繩,也有用麻繩的,人站在木排上拉著繩子,木排就慢慢地浮向對岸。那時,一有敵偽“掃蕩”的情報,兒童團就兵分兩路,一路迅速爬上樹梢放了望哨,一般半里路程設一個哨所,以監視敵人動靜。兒童團人矮目標小,視力好望得遠,是得力的哨兵;另一路就埋伏在渡口,敵人來了就掩護婦女乘木排撤離村莊,使她們免遭蹂躪,然後斬斷木排上的繩索。敵人趕到,過不了河,直跺腳,嘴裡嘰裡呱啦地亂叫。這就是我們兒童團的“過河拆橋”戰術。
1945年8月,日軍投降,萬民歡騰,各鄉兒童團都以豐富多彩的文娛形式,聯合舉行了一次規模盛大的慶祝抗日勝利的遊行活動。遊行中,我們唱得最響的是我們兒童團的團歌“好兒童,沖沖衝,打鬼子,當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