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是否有大學呢?以前有國子監或稱國子學,有人便把它當作大學的前身。為什麼兩者可以拿來相對比較呢?因有今日所指是國立大學。它,一、是政府辦的。二、多在政府的中心地。三、經費由政府支出。而過去的國子學或國子監也正是如此。那時也有各種補助金。相當於今日的“學術研究補助費”,也有發米釋出的,相當於今日的“配給物品”.因此兩個名字便連在一起了。我只拿十四世紀中葉至十五世紀初年這期間國子監的情形研究一下,看看有哪些與今日相同或不相同之處。
說到學制、待遇等問題,這裡面最重要最值得我們注意的一項便是學規。
首先,我想說那時朱元璋為何辦學校。他常提到“教育”兩個字,但意義和現在大不相同。他也是教育人才,但教育了這些人才幹什麼?簡單的答案是訓練官僚,可以叫作“官僚養成所”.為什麼呢?因為他自己出身低微,是一個拿槍桿子的出身,沒有多少學識,他的那幫功臣也是一樣。要建立一個穩定的政治機構,卻不是這幫只知道殺人放火的武將搞得來的。因為有很多事情,尤其是公文程式上,不是官所能夠懂的,非用這一幫胥吏不可。
但是朱元璋和他的那些功臣們早年都是吃過吏的虧的,不敢用。於是只好找讀書分子都有一個毛病,他們要看準了才肯做。當朱元璋稱帝的時候,離北平還遠,福建兩廣也是他人天下,雲南更不必說。很多知識分子覺得他的政權還不穩當,怕上當,不肯幹。另外一種是祖先做過大官的,看不起朱元璋,也不幹。朱命地方官壓迫他們,還是不行。於是訂出法令,不幹就砍頭。然而,還是不行,不得已,只好照歷史的舊軌道辦國子監,製造官僚人才,而美其名曰“教育”.
初辦的時候規模很小,一百五十人中“官生”(官家子弟)佔三分之二,“民生”只有五十人,後來越很發達,在明太祖時最多就到過九十多人。但實際上官僚子弟不必讀書就可以做官,所以來國子監的並不多。於是又辦府學縣學,那裡面的學生可以不經考試而保送入國子監。經過地方官吏的保送,再經過翰林院透過,才能入國子監。
這種入國子監的方法,不是自願的,而是選拔的。
講到國子監的組織,第一個人就是祭酒,四品官,相當於今日的大學校長。另外有一個管理學生的官叫監丞,位不過八九品,但權力很大,學生犯了過失,有四種處罰,第一種是打板子,第二種是記過,再嚴重的就是充軍。
不但剝奪個人的公民權利,有時連他的全家也要充軍。更嚴重的就要砍腦袋了。所以這個官相當於今日的訓導長,只是他的職權不僅是訓導學生,而且也訓導先生,監督先生。
這種學校就是一個衙門。
然則又念些什麼書呢?
根據學規:一、御治大誥,翻成現代語就是皇帝留下的《說苑》,相當於今日小學內專講修身的公民。四、四書五經。但經過朱元璋自己的研究,覺得孟子的思想很有問題,例如孟子書中有“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君視民如草芥,則民視君如寇仇”,等等,他都覺得不好。但是自己又弄不太通,便組織了一個“審察委員會”,把《孟子》刪去了八十五條,剩下一百多條,另編成書。
這還不算,他還把孟子的牌位從孔廟中搬出,開除了孟子的學籍。經過很多人的反對,他自己想想,孟子的書既然消了毒,他本身上大概也消了毒,讓他復學算了;這才把孟子的牌位搬回孔廟,讓他復了學。
從史料中我們可以找出兩次事件。第一次是洪武十八年。在那時,每天幾乎都有學生餓死,有些餓得受不了就只好上吊。於是國子監又成了集中營。學生被學規限制了,不敢說話。最後殺了吏部尚書和六七個同情學生的教授。
第二次發生在洪武二十七年,當時有個學生趙麟批評國子監的不好。事情敗露後,按規定是隻應該打一百下再充軍的,結果是砍了頭。
這些太學生訓練出來幹什麼呢?
主要是做官。
這樣一個國子監,如果我們用“大學”或“教育”這些現代名詞來說明他們,我覺得是侮辱了這些名詞,對不起這些名詞。
我們毋寧用我開頭講的“官僚養成所”這些名稱。那麼可以明瞭為什麼中國歷史幾千年卻沒有一個幾千年歷史的大學。這和什麼校董會是沒有什麼關係的,因為皇帝老子便是校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