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讀《史記》之刺客豫讓:士為知己者死

[ 歷史故事 ]

司馬遷筆下的刺客個個擁有堅定的意志,敢於以弱小的個體反抗強權,即使在臨死之前,也都是大義凜然,充滿著英雄豪氣。

刺客是人類歷史實施謀殺。美國曆史上著名的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死於暗殺,美國總統林肯死於暗殺,古羅馬的愷撒大帝最後也是死於暗殺。因此,一說刺客,他們在人們的心中,總是藏在某個隱蔽的角落,像一條伺機而動的毒蛇,會在獵物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瞬間奪取對方的性命,給大家留下的印象並不好。

不過,司馬遷筆下的刺客卻不是這樣的。他在《刺客列傳》中描寫的刺客個個都是有情有義值得稱頌的人。他們擁有堅定的意志,敢於以弱小的個體反抗強權,即使在臨死之前,也都是大義凜然,充滿著英雄豪氣。

《刺客列傳》中主要記述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五大刺客,分別是曹沫、專諸、荊軻、聶政和豫讓。今天我要講的是五大刺客中大家不怎麼熟悉的豫讓。

豫讓是晉國人。早年間曾在範氏和中行氏家族打過工。範氏和中行氏都是晉國的上卿,算得上是最早期的世家大族。豫讓在他們兩家幹了一段時間後,覺得薪資待遇和福利都差點兒事,再想到這兩家那麼大的產業,卻對員工這麼摳門,一封離職信就炒了東家。

後來,豫讓聽說智伯(春秋時晉國執政正卿,智氏家族首領)那裡不錯,不僅工資高,其他方面的福利也特別好,就去投奔了智伯,到了智伯那兒以後,智伯對豫讓也十分器重。

後來,智伯和趙襄子(春秋時晉國世卿,趙氏家族首領)鬧掰了。智伯在攻打趙襄子的時候,趙襄子和韓、魏兩大家族聯合起來玩套路,反手把智伯給滅了,順便瓜分了智伯的土地,這就是歷史上的“三家分晉”。要說勝敗乃兵家常事,智伯失敗了,人死如燈滅,再大的仇也可以化解了,偏偏這個趙襄子卻對智伯的怨念極深,他竟然把智伯的頭蓋骨做成了酒具,平常喝酒的時候就用它,一邊喝,一邊嘴裡還唸叨著:“智伯啊智伯,你活著的時候欺負老子,現在老子天天拿你的腦殼喝酒,看你還怎麼囂張!”

智伯失敗之後,豫讓僥倖逃到了山裡。風波平息之後,豫讓回到城裡打探訊息,當他聽到趙襄子拿智伯的腦殼當酒杯的訊息,回想起智伯對自己的禮遇。豫讓的心如刀割般難受,他來到智伯墳前,跪倒在地,仰天悲呼:“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沒錯,這就是“士為知己者死”典故的由來。

可是,這趙家畢竟不是菜市場,想來就來,想去就去。豫讓為了報仇,改名換姓,偽裝成受過刑罰的人,賣身為奴,進了趙家去打掃和維修廁所,尋找機會刺殺趙襄子。

按說,豫讓的想法是沒錯的,人有三急,廁所總是要去的,而且,人在上廁所的時候防範能力和警惕性都比較低,所以選擇在廁所中暗殺趙襄子無疑是一種最好的選擇,可惜這個趙襄子命不該絕。

話說這一天,趙襄子進了廁所,突然感覺到背後傳來一股殺氣,心裡一陣驚悸,想也不想就衝出了廁所,而此時豫讓的匕首已經拔出了一半。

跑出來的趙襄子趕緊命令侍衛去廁所裡搜查,豫讓來不及逃脫,被抓了個正著,還在身上被搜出了匕首。趙襄子厲聲喝問:“你是何人?受何人指使?為何要謀害我?”

豫讓雖然被擒,卻面無懼色,大義凜然道:“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就是智伯的家臣豫讓。沒有任何人指使我,我來就是為智伯報仇的。要殺要剮,隨你便!”

趙襄子制止了正要動手的侍衛,說:“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後,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意思是說,不要殺他,這是個忠義之士,我以後小心防備一點就好了。智伯沒有後人,他僅僅是個家臣卻想要為智伯報仇,這是難得的義士。

然後命人把豫讓放了。

此事過後,豫讓並沒有放棄行刺。他為了讓自己的形體相貌不被人認出來,用有毒的漆塗遍全身,導致面板腫爛;吞下燒得通紅的木炭,讓自己的聲音變得沙啞難辨;他裝扮成乞丐沿街乞討,最後連他的媳婦面對面都認不出來他了。

有一天,豫讓的一位朋友在路上覺得這個人眼熟,就嘗試著問道:“你是豫讓嗎?”

豫讓回答說:“是。”

這朋友一聽心裡頓時一酸,關切地問道:“你怎麼弄成這樣了呢?”

豫讓便把自己這樣做的原因,原原本本地告訴了這位朋友。朋友聽完之後淚流滿面,一邊哭一邊說:“兄弟,你這是何苦啊,憑藉著你的才能,如果委身侍奉趙襄子,他一定會親近寵愛你的,那樣的話,你刺殺他不是更容易嗎?現在你把自己的身子弄殘了,想刺殺他不是更難了嗎?”

看著朋友哭,豫讓也哭了,他對朋友說:“如果我委身侍奉了趙襄子,後來又要殺掉他,這是不忠不義、心懷二意地侍奉君主啊,我知道我現在的做法很難,但是我就是想讓天下後世那些不忠不義、心懷二心的人感到羞愧。”

和朋友訣別後的豫讓準備再次刺殺趙襄子,他藏身在趙襄子每天出行必經的一座橋下面。這一天,趙襄子和往常一樣,騎馬來到橋邊,剛要上橋,自己的馬突然驚了,死活不肯上橋。趙襄子心中一動,對手下說道:“快去橋下看看,豫讓肯定在橋下。”

幾個侍衛紛紛拔刀出鞘,到橋下一看,只看到了一個要飯的,沒有看到豫讓。趙襄子卻說道:“快快快,快拿下他,此人就是豫讓。”

豫讓一臉驚奇,疑惑不解地問道:“您是怎麼知道是我的?”

趙襄子雙眼一閉,一聲長嘆道:“豫讓先生,你先別管我是怎麼認出你來的。我只想問你,你也曾經侍奉過範氏和中行氏,後來智伯把他們都滅了,你為什麼不替他們報仇,現在卻偏偏和我過不去呢?”

豫讓聽了趙襄子的問話,從容答道:“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這句話的意思就

是,我當初確實侍奉過範氏和中行氏,但是他們都把我當一般人來對待,所以我也只把他們當作一般人。但是智伯卻以“國士”之禮待我,那我自然就要像“國士”那樣報答他。

趙襄子聽了豫讓的話,長嘆一聲,說道:“豫讓先生,你對智伯的忠義,我很感動,之前我敬你是一位義士,寬恕了你,但是你一而再再而三想取我性命,這次我不能再放過你了!”於是,命令侍衛把豫讓團團圍住。

豫讓看著包圍自己的侍衛,哈哈大笑起來,隨後,笑聲變得扭曲且癲狂,狂笑中的豫讓衝著趙襄子大聲說道:“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意思是說,我知道您是明主,您之前寬恕了我,天下沒有不稱讚您的。今天的事,我本該受死,但是我希望能借您衣服刺上幾下,也算達到了我報仇的願望,這樣的話,即使我死了,也沒有什麼遺憾了。

趙襄子見此情此景,不禁淚流滿面,高呼三聲“真義士也!”然後便命人把自己的衣服拿給豫讓。豫讓拔出寶劍跳起來刺穿了衣服,然後,衝著眾人說道:“我豫讓終於可以報答九泉之下的智伯了。”

隨後,雙眼一閉,面含微笑,橫劍自刎。

豫讓的故事動人心魄,他堅持為智伯報仇,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智伯理解他、賞識他,所以才有了“士為知己者死”,也才有了“智伯以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的無聲承諾。

(摘自研究出版社《樂讀〈史記〉(下冊)》    作者:楊鑠今)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