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344—386),字子敬,東晉書法家、畫家、詩人,王羲之第七子。王獻之精習書法,以行書及草書聞名,在楷書和隸書上有深厚功底。在書法史上與其父王羲之並稱“二王”,有“小聖”之稱;又與張芝、鍾繇、王羲之並稱“書中四賢”。
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即位不久,就下詔王獻之娶新安公主司馬道福。原來這位新安公主在太皇太后褚蒜子的支援下,與在桓氏內亂中失敗的桓濟離婚,擬欲再嫁。她仰慕王獻之的風流才華,灑脫不羈,而且多次聽聞王獻之的風雅趣事,同時瞭解到王獻之之妻郗道茂至今未生子,女兒玉潤也已經夭折。在當時,婦人無子是可以被休棄的。因而在祖母面前表示,非王獻之不嫁。
王獻之與妻子郗道茂共同經歷坎坷,夫唱婦隨,加上自己宦情淡薄,並不想借駙馬的身份升遷,因此,他不願與郗道茂離婚,更不願娶新安公主。
為了反抗,王獻之假稱足疾,他用艾灸灸足,以致走路一瘸一拐,變成了殘疾,但這招沒用。司馬道福傳出話來,即使他瘸了,也要嫁給他。太皇太后更以皇帝的名義,下詔書王獻之娶新安公主。
郗道茂也面臨著最艱難的抉擇。王獻之恰逢一位愛他的女子,而且是先帝司馬昱的女兒,身份顯赫,她的愛應該避讓開了。
郗道茂毅然決然地收拾包裹,孤身一人離開了,並且發出不再嫁的誓言。對於重情重義的郗道茂來說,與其讓丈夫因來自琅琊王氏的責任和可能帶給整個王氏家族的後果為難,不如自己離去。郗道茂的雙親都已經離世多年,無家可歸的她只好去投奔叔父郗愔。郗道茂如今可真是孤家寡人,沒有父母,沒有丈夫,沒有孩子,寄住在叔父家中。
寧康元年(373),司馬道福終於嫁給了自己朝思暮想、仰慕已久的才子。表面風光的王獻之明白,身不由己的負罪感,還有皇帝對自己休妻再娶的憎惡之情,將一點點在自己心裡發酵。很多時候王獻之捫心自問:這樣委曲求全到底值不值得,即使為王、郗家族換來短暫的苟且,對歸鄉的前妻是一種變相的保全,可是為何自己仍然追悔莫及呢?
是王獻之不懂得絕決地處理,才導致今日的惡果。他成為駙馬的那一年三十歲,直到他四十一歲那年,司馬道福才生了一個女兒,取名神愛。
寄人籬下的郗道茂收到一個來自建康(今南京)的信箋後,留下了絕筆詩:“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當晚,郗道茂含笑病逝在床榻之上。
這信箋正是在建康的王獻之郵遞過來的,裡面是王獻之在夜裡書寫的曹植的《洛神賦》,每一字都是王獻之思念著前妻所寫。他回憶裡有兩個人兒時的初次相識,有永和九年(353)蘭亭之畔的玩耍,有兩人在新婚之夜的羞澀,有兩人日夜守在女兒玉潤身旁,看著女兒日漸憔悴的臉,有兩人為王羲之守喪的清淡日子,有飛來橫禍般的聖旨,有他用艾灸自毀雙足的決斷,有妻子流不盡的淚水,有他難以決斷的不捨,有即使多年過去也忘不了的她離去的背影,有夜裡王獻之睡不著、無數個觸碰卻怎麼也碰不到的殘夢……
為妻子書寫前無古人的書藝作品,這是王獻之在守喪期間對妻子暗自許下的誓言,可當他做到時為時已晚。訣別來得總是那麼突然,絕不會給人反應的時間,就這樣一下子直至內心,血淋淋地放在你眼前。
不幸的命運總是那麼相似,彷彿當年曹植能預測王、郗這段勞燕分飛的場景,讓人情不自禁地問世間情為何物,百轉千回卻只是這一句——道不盡痴兒相思苦。得知前妻郗道茂病逝的訊息,沉默不語的王獻之,在漫天星光的夜裡孤身一人來到建康渡口,一邊為其燒紙錢,一邊默默無聲地流涕。
在很久以前,懵懂的王獻之只想一心遨遊在書藝的世界裡,身邊有父親督促,有母親和幾個兄長做後盾,背後有妻子相伴。可是,物是人非的生活,讓他只擁有了無限悵惋,離開這世界的郗道茂用死亡逃脫了,王獻之卻還處在無盡的情感監獄中,被自己判處無期監禁。
(摘自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琅琊墨韻:王羲之家族傳》 作者:朱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