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且溫柔 輕嘲而有力

[ 歷史故事 ]

回首過往兩百年,小說家簡·奧斯汀始終位於大眾文化。

簡·奧斯汀從少女時代開始創作,但出版之路卻走得並不順暢。得益於父親和兄弟的贊助,她在中年時出版了《理智與情感》,幸而銷售成績不錯。《傲慢與偏見》很快接檔上市,當年就印刷了兩版,此後她的作品再也沒有遇到出版上的困難。遺憾的是,《曼斯菲爾莊園》和《艾瑪》出版後不久,她就罹患重病,與世長辭。

今天人們讀到的她的其他作品,均是在其去世後出版的。這些作品中,最早交稿而遲遲未能出版的《諾桑覺寺》籠罩著陰森、神秘和華麗的氣息。這種簡·奧斯汀創作中的“不同”,反而是有與當時出版界潮流最相吻合的元素——她開始創作的年代如何從哥特式幻覺中醒悟,重返簡單而純粹的現實生活。一名年輕的創作者,能夠在提筆之初,就對出版界的潮流進行理智的思考,並在思考後透過小說創作表達觀點、發出聲音、引導讀者加深認識……簡·奧斯汀輕而易舉就做到的事,之後的兩百年中卻並沒有多少作家能夠做到。

簡·奧斯汀寫鄉村故事,而不耽於強烈的情感表達;寫婚戀習俗,而不限於錙銖毫釐的經濟賬;寫風物人情,而不止步於當時當地當事人的視野與追求。在她的作品中,既延續了18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清新自然、簡練直白的筆法,又引領了19世紀後期英國女性文學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關注普通人命運的風潮。她善用“小中見大”,以描寫個人遭遇、情感糾葛、現實矛盾來深刻洞察人性。可以說,她筆下一個個小世界裡,倒映著大半個人類歷史與人類社會。她幾乎可以被歸類為任何流派的作家,但她的作品的影響力卻很難侷限在某一個固定的流派和領域中。

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她,但文學的魅力,不因爭議而有分毫褪色。由於生前出版的作品未署真名,簡·奧斯汀的名字直至她去世後才漸為世人所知,但其社會影響力持續擴大,經久不衰。在英語文學領域,關於簡·奧斯汀的專業研究著述頗多;而在大眾視野裡,她富有創造性的作品,也引發了更多的潮流與靈感。

19世紀中期,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人物伊麗莎白·蓋斯凱爾出版著作《南方與北方》,這部作品幾乎可以視為對《傲慢與偏見》的致敬與改寫。成名於19世紀後期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羅德亞德·吉普林也寫過一篇短篇小說,講述的是一群英國士兵靠閱讀簡·奧斯汀的小說,熬過了殘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故事。整個20世紀,簡·奧斯汀的作品被不斷改編為戲劇、影視作品,很多作品在短期內經歷多次改編,又在更廣泛的社會層面引發了對原著的研究與討論熱潮。而到了1995年,電影《BJ單身日記》則把《傲慢與偏見》帶進了現代都市人的情感生活,男女主人公的分分合合看似愛情鬧劇,實則展現了女性婚戀觀開放、包容的發展趨勢。進21世紀後,影視再創作為簡·奧斯汀的作品增加了新的魅力。

就像她最早出版的兩部作品的名字一樣,簡·奧斯汀有著溫和包容的漂亮姿態和兩面一體的矛盾尖銳。她用世俗的智慧深入生活,又用理性的判斷、精準的筆觸剝離人性本身的所有掩飾。但她戲謔有度、方觸即離,只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稍縱即逝的神秘微笑。這溫柔字句、輕嘲淺笑如微風細雨掠過心湖水面,漾起層層波紋,悄然漫過歷史的刻度,向下個時代和無數個未來飄然而去。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