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山西詩人張之才,為陽城縣令,離任時有《辭湯廟》之作:“一官來此四經春,不愧蒼天不負民。神道有靈應信我,去時猶似到時貧。”“去時猶似到時貧”,這樣的官員,是何等品質與人格!金元時“詩情漫苦只能貧”的山西詩人段成己,因官員張子華完成使命要回中央組織部門覆命,以詩相送,稱讚張“今日不虛前日舉,去時仍是到時貧”。“去時仍是到時貧”一句,也給人印象極深而令人愛讀。給人印象最深而更感人。
不獨山西,古代其他各地的官員,為官清貧的詩也很多。
唐代詩人朱慶餘說章道正新居環境之差後,有“生涯還似舊時貧”詩句,可見其為官之清廉。杜甫說鄭虔在官,“才名三十年,坐客寒無氈。賴有蘇司業,時時與酒錢。”白居易詩中有“莫嘆學官貧冷落,猶勝村客病支離”句,說同我相比,你的景況還是強多了。可知李紳來詩有官貧之嘆。白居易在朝為官時,詩云“年長身且健,官貧心甚安”,也是實話。白居易的好友元稹,曾數次資助白居易,並且多次給白居易寄衣物,可知大詩人白居易的官場生涯,也貧苦慘淡。最令人多感的是詩僧賈島所云:“才行古人齊,生前品位低。葬時貧賣馬,遠日哭惟妻。”說孟某逝世後妻子賣掉馬才把他安葬,其家之貧,可以想見。
宋朝貶黃州,自況詩云:“休官彭澤貧無酒,隱几維摩病有妻。”已貧至買不起酒了,妻又病,窘況頗堪憐。黃庭堅敘己家貧窘迫之狀:“連日無酒飲,令人風味惡。頗似揚子云,家貧官落魄。”趙崇鉘《都昌書事》:“風緊魚休市,官貧飯帶沙。”最值得一談的,應該是陸游。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年老退休後,竟然常常吃不飽肚子,更有“忍飢臥空山,著書十萬言”之豪壯。堪稱“去時貧”之最可敬者。
明代詩人李夢陽詩云:“六旬千里客,九載一氈歸。路遠琴書重,官貧妻子飢。”陳獻章詩云:“茶筅粟瓶供客盡,不妨人笑長官貧。”薛瑄詩有“莫笑官貧身老大”“自笑官貧氣尚豪”句。最可嘆者,羅亨信詩云:“制冠與服帶,官貧莫能飾。”說其婿因為家貧,竟然連官服也置辦不起。
以上所舉古人關於“官貧”的詩句,並非誇張,並且所談到的“官貧”情形,也並不鮮見。這是因為古時官員俸薪一般比較微薄,只能靠俸薪生活學家司馬光說曾為宰相且進封公的逝者:“位登華袞貴,家似布衣貧。”其他詩人也數有某官員“家似布衣貧”之句。宋末方回甚至自嘆“雖曾為太守,過似布衣貧”。還有,對於在官或曾為官的詩人來說,貧而買不起酒,自然甚尷尬。而此尷尬,從陶淵明數起,以至蘇黃,直到明清,不勝列舉。更有甚者,如文徵明“一官貧薄僅三年,不計歸囊肯計遷”的“不計歸囊”,正是古代史料多有記載的去官“貧不能歸”。卸任後竟然連回家的盤纏也沒有,而回不了家,在今人聽來簡直是天方夜譚。
古代許多官員能夠安於貧困或甘於貧困,應是深受傳統文化有位官員房彥謙,曾說:“人皆以祿富,我獨以官貧。所遺子孫,惟清白耳。”其子房玄齡,即成為一代名相。宋代詩人林同便有詩讚房氏父子:“‘人皆因祿富,我獨以官貧。佩父清白訓,為唐第一人。”方回不但說“晚輩漸催前輩老,來時豈料去時貧”,而且說“是身朽腐心無愧,他日誰能踵後塵”,希望繼任者也能如此。陸游有“飢能堅志節”“為儒自合耐寒飢”“翁老兒窮不自支,此心幸與古人期”等句。明代祁順有“道重浮名薄,官貧素節優”“道在名逾重,官貧分亦甘”句。李之世說自己如蘇東坡一樣,夜裡因茅屋漏雨而移來移去,有“因嘆在官貧,或不愧昔賢”之句。可知重“清白”而致“官貧”,是古人的一種操守,用如今的話來說,就是道德自律,貧而不失其操。所以明清兩代,數有官員如胡壽安、劉祚、張敦素等,離任時皆借用張之才《辭湯廟》詩以表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