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拱元年(685)八月初五,李隆基出生在洛陽。前一年的二月,武則天立他的父親李旦為皇帝武懿宗看到他的車騎儀仗威嚴整齊,便橫加阻撓。李隆基義正詞嚴地斥責道:“吾家朝堂,幹汝何事?敢迫吾騎從!”武則天聽到以後,對他特加寵異。武則天還賜給他兩部樂隊。他後來在音樂舞蹈上的修養,就是從這裡打下的基礎。
長壽二年(693),李隆基的母親竇氏被武則天殺死,李隆基與兄弟又失去了自由。聖曆元年(698),廬陵王李顯回到了洛陽,並被立為太子。十四歲的李隆基才重新恢復了自由。
神龍元年(705),中宗李顯即位,二十一歲的李隆基被封為臨淄王。景龍元年(707)出為潞州(今山西長治)別駕。在這裡他接觸到了社會,積累了政治經驗。
武則天的“見面禮”
首先是頻繁的政變。
從神龍元年(705)張柬之推翻武則天,中宗復辟開始,各個利益集團,包括皇室內部和各個大臣集團之間展開了長達8年的復辟與反覆闢鬥爭。皇后、皇子、公主、外戚都想奪取皇位,湧進朝廷的大批官吏分別依附他們,並協助他們從事秘密攫取皇位的勾當,政變就頻繁起來了。到先天二年(713)太平公主謀廢玄宗李隆基為止,前後不過八年半的時間,就發生了7次政變,更換了4個皇帝,政局長期處於動盪不安。
第二次政變,在景龍元年(707)。中宗太子李重俊非韋后所生,受到安樂公主凌逼,於是發動羽林軍殺武三思,未能攻下玄武門而敗死。
第三次政變,在景雲元年(710)。安樂公主謀為皇太女,慫恿韋后毒殺中宗。立中宗之子李重茂為帝,韋后臨朝稱制。
第四次政變,景雲元年(710),李旦之子李隆基、妹太平公主合謀,利用萬騎兵殺掉韋后和安樂公主,擁李旦即位,是為睿宗。睿宗立在平亂中立下了大功的李隆基為太子。
第五次政變,睿宗即位不久,中宗之子譙王李重福謀劃從東都起兵,自立為帝,事敗投水而死。
第六次政變,太極元年(712)七月,彗星出西方。太平公主使術者對睿宗說:“彗所以除舊佈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變,皇太子當為天子。”企圖以此動搖李隆基的太子位。睿宗怕再度發生政變,便把皇位傳給了李隆基。這是太平公主始料未及的,只好勸睿宗雖傳位,猶宜自總大政。上乃謂太子曰:“朕雖傳位,豈忘家國?其軍國大事,當兼省之。”八月,李隆基即位,是為玄宗。尊睿宗為太上皇。上皇自稱曰朕,五日一受朝於太極殿。皇帝自稱曰予,命曰制、敕,日受朝於武德殿。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政決於上皇,餘皆決於皇帝。這就是說李隆基雖然做了皇帝,但是睿宗並沒有把軍國大權完全交給他,並沒有取得皇帝的全部權力。
第七次政變,當時太平公主仗著上皇之勢,擅權用事,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文武之臣,大半都依附於她。即使是這樣,太平公主也仍不滿足,與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湜及太子少保薛稷及僧慧範等謀廢立,又與宮人元氏謀於赤箭粉中置毒進於玄宗。先天二年(713)七月,魏知古告公主謀於七月四日以羽林軍發動政變。玄宗乃與岐王範、薛王業、郭元振及龍武將軍王毛仲、內給事高力士等定計捕殺與她同謀的宰相岑羲、蕭至忠,竇懷貞自殺。上皇誥:“自今軍國政刑,一皆取皇帝處分。朕方無為養志,以遂素心。”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賜死於家。
這些政變,特別是第四、六、七次政變直接導致玄宗接掌最高統治權,可以說是武則天留給唐玄宗的第一個“禮物”。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創造了偉大業績的武則天,在她退位之後會出現如此混亂的局面?這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一個成功初年。也有一些最後導致國家的滅亡或土崩瓦解,最突出的莫如秦始皇和隋煬帝。
就武則天而言,唐高宗以後,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土地兼併、土地集中的過程加速了。農村的地主、富戶增加,社會上逃戶也相應增加。這造成了兩方面的結果,一是原有的各種制度逐漸和實際情況不相適應,二是崛起的地主富戶要求擴大自己的政治經濟權勢。一開始是勾結官府,逃避兵役,後來又發展到巧取豪奪,兼併農民的土地財產。但是這樣還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因此,謀取軍功便成為他們進入官場初年以才學作為用人的主要標準不合。因此,科舉入仕和流外入流成為一般地主入仕的主要途徑。從科舉出身的一般地主子弟,包括中下級官吏的子弟,在官員中的比重,特別是在高階官吏中的比重迅速上升。而伴隨著這種發展,也出現了一批代表正在發展中的一般地主官僚的高階官員,他們急於進入最高統治集團,力圖在最高統治者周圍尋找依靠。這些人的出現,一方面增加了政府活力,同時也增加了政治上不穩定的因素。從武則天統治末期到開元初年的歷次政變中,他們雖然不是主角,卻是最活躍的力量。
唐朝建立後,皇位繼承製度雖然在原則上是嫡長子繼承,但是從唐太宗開始就沒有一個是由嫡長子繼位。這樣不僅給皇子們留下了窺視皇位的希望,而且給那些政治野心家尋找政治上的靠山提供了空間。武則天以女子身份做了皇帝,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出現了更多的問題,首先就是傳子還是傳侄的問題,其次是傳給哪一個兒子的問題。還有武則天以女子而做皇帝,因此後妃和公主們也開始做起了掌握全國最高統治權的美夢。皇后、皇子、公主、外戚都想奪取皇位。這樣就給那些急於求得發展的官吏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他們各自依附一個王子、后妃或公主,並協助他們從事秘密攫取皇位的勾當,以求成為開創一代新朝的功臣,從而取得豐厚回報。這就是當時政變頻繁的基礎。
這些宮廷,但是鬥爭的結果是造成了政局不穩定、貪汙腐化成風等嚴重的問題,給社會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武則天留給唐玄宗的這些“見面禮”,更多的是考驗。他如果能夠應對這種局面,恰當地處理這些問題,就可以穩定皇位,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向前發展。
武則天留給唐玄宗的還有更重要的兩樣東西,第一是一大批治國人才,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武則天以文學取士,不以文學用人。她所培養和提拔起來的,都是富有政治經驗的經世治國之才。他們一直活躍在開元時期的政治舞臺上。開元二十三年(735)罷相的張九齡是其中最後的一名。第二是一個正在變化中的制度。制度能夠適時調整,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一個必要前提,也是一個政府活力的表現。制度的變化往往會受到各種不同利益集團的反對,同時還受到經驗和認識的影響。因此從常態走向改革往往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改革既然從武則天時期就已經開始,並且有些已經水到渠成,那麼唐玄宗在開展制度調整工作的時候,就會順利得多。
(摘自北京大學出版社《說不盡的盛唐:隋唐史二十講》 作者:吳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