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望志路警笛呼嘯

[ 歷史故事 ]

1921年7月30日晚,馬路邊的梧桐樹葉紋絲不動,天氣比較悶熱。上海法租界望志路(今興業路)突然警笛呼嘯,夏夜的靜謐被打破。疾駛的兩輛巡捕房警車,在一幢石庫門樓房門前“嘎吱”停下,法籍警官立即率領一批巡捕和密探氣勢洶洶地衝進去,不一會兒卻悻悻而歸。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一切還得從頭說起。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20世紀20年代初,上海法租界環龍路(今南昌路)和霞飛路(今淮海中路)之間,分佈著一片典型的石庫門建築群,由比利時、法國合資的義品放款銀行投資興建,因該行本部初設於天津,遂選取天津古地名統稱它為“漁陽裡”。此處有一條南北貫通的弄堂,靠近環龍路的一段建於1912年,是老漁陽裡,有舊式石庫門建築8幢;靠近霞飛路的一段建於1915年,是新漁陽裡,有舊式石庫門建築33幢。這裡屬於上海法租界遲開發的冷僻地段,房屋租金比東部舊城區、西部西式住宅區要低不少;交通比較方便,步行去南京路(今南京東路)或南市老城廂都僅需半個多小時,在附近乘電車轉赴徐家彙、虹口、楊樹浦也不太費勁;對口的霞飛捕房管轄範圍廣,巡捕人手不足,無法對各種思潮和政治活動實施嚴密監控;作為石庫門裡弄,弄堂有多個出口,每幢自成獨立空間的建築均闢前、後門,遇緊急情況從二樓曬臺翻越到隔壁也挺容易,所以非常適合設立秘密機關。後來,其中兩幢石庫門房屋裡所發生的一切,猶如迅雷劃破黑暗夜空,喚醒了沉睡中的人們。

1920年2月,北洋政府密令京師警察廳逮捕陳獨秀。李大釗獲悉後,決定親自護送這位“五四運動的總司令”離開北京,經廊坊轉道天津,讓他乘船去上海。李大釗僱了一輛帶篷騾車,沿途住宿等皆由他出面辦理,以免暴露陳獨秀的南方口音。那帶篷騾車南行百餘公里,費時兩天,他們邊趕路邊談話,遂有更廣泛的溝通和交流,並一起醞釀籌建黨組織。李大釗與陳獨秀約定:“我在北京,你在上海,我們分別做建黨的準備工作。”於是,留下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佳話。

4月上半月,陳獨秀入住老漁陽裡2號。8月,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正式成立,老漁陽裡2號成為工作機關;新漁陽裡6號,則成為黨組織重要活動基地。連線兩處的那條弄堂,因常有革命青年來往穿梭,被稱為“共產主義小道”。

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由陳獨秀擔任書記,主要成員有李漢俊、李達、俞秀松、陳望道等。透過積極工作在“漁陽裡”出現了第一個青年團組織、第一所培養革命幹部的學校、第一份黨刊、第一份工人刊物、第一份《中國共產黨宣言》,併發起了黨組織領導的第一個工會。

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推動和指導了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從1920年秋至1921年春,在北京、武漢、長沙、濟南、廣州都有了共產黨早期組織,在東京、巴黎分別也有了旅日、旅法共產黨早期組織。

建立編譯機構作掩護

1921年6月,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馬林來到上海,共產國際遠東局書記處派出的尼科爾斯基也抵達。這時,陳獨秀在廣東擔任教育委員會委員長,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由李達代理書記。馬林、尼科爾斯基在滬透過與李達、李漢俊等的頻繁接觸,瞭解了許多情況。

這天下午,在老漁陽裡2號客廳內,馬林、尼科爾斯基與李達又一次討論建黨工作。陽光透過落地長窗的玻璃,灑在茶几上,似為它塗抹了一層淡淡的金色。

馬林說:“我和尼科爾斯基同志都認為,中國成立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的條件已成熟,建議及早召開全國代表大會,宣告黨的成立。”

尼科爾斯基接話:“這與你們的考慮也是一致的。黨正式成立後,將有力推動中國革命向前發展!”

李達對此完全同意:“我儘快與在廣州的陳獨秀同志和在北京的李大釗同志聯絡,並作商議。”

隨即,根據共產國際代表的建議,李達經聽取陳獨秀、李大釗的意見,確定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老漁陽裡2號成為中共一大的籌備聯絡處,李漢俊積極協助籌備工作。大會檔案在這裡準備,還在此分別發信給北京、武漢、長沙、濟南、廣州及日本留學生中的黨組織或其成員,通知各地派代表赴滬開會。

李漢俊主動提出,將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108號的“李公館”客廳作為中共一大會址,並向李達說明:“胞兄李書城作為同盟會元老,一直傾向革命,我們長期同住,他現已赴外地暫時不會回家;我平時的活動,嫂子從不過問。”至於代表們的下榻處,他選中了附近的博文女校,它由辛亥革命元老黃興的夫人徐宗漢擔任董事長、進步人士黃紹蘭主持。位於上海白爾路389號(今太倉路127號)的校舍為沿街三樓三底的石庫門房屋,學生正放暑假;而且,黃紹蘭與李漢俊有同鄉之誼,與李達及其妻子王會悟也熟識。李達對此表示贊同,他還認為代表們可用“北京大學暑期旅行團”名義借住博文女校。

為了確保中共一大會址的安全,李漢俊先在此建立了新時代叢書社。1921年6月24日,上海《民國日報》“覺悟”副刊登出李漢俊執筆的《“新時代叢書”編輯緣起》,其中申明:“起意編輯這個叢書,不外以下三層意思”“想普及新文化界的時間與經濟”;而且,還公佈“本叢書內容包括文藝、科學、哲學、社會所不可缺乏知識,不限定冊數,或編或評,每冊約載三萬字”,編輯人是李大釗、李季、李達、李漢俊、邵力子、沈玄廬、周作人、周佛海、周建人、沈雁冰、夏丏尊、陳望道、陳獨秀、戴季陶、經亨頤,通訊處為“上海貝勒路樹德里一百零八號”,即望志路108號後門弄堂門牌。

把秘密的中共一大會址與公開的新時代叢書社合二為一,體現了共產主義先驅的睿智。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