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24歲

[ 歷史故事 ]

在我的家鄉——湖南省澧縣復興鎮曾家村曾家峪水庫邊、兩棵百歲的桂花樹旁,是土地革命戰爭初期犧牲的中共湘鄂邊區遊擊司令部政治指導員、中共公安縣委書記胡竹銘祖居地。在百年老宅遺址上,一塊用作紀念烈士的石碑上寫著:“澧縣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胡竹銘故居舊址”。

1927年10月22日夜,胡竹銘犧牲於湖北省公安縣章莊鋪鎮松林村齊家峪,年僅24歲。

湘鄂邊革命根據地是大革命時期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革命活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也是一塊灑滿革命烈士鮮血的土地,胡竹銘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在武漢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

1904年,胡竹銘出生在湖南澧縣復興鎮曾家村一個書香世家。1921年,考入湖南公立商業專科學校(現湖南大學前身的一部分)。1924年,考入東南大學。

坐落在六朝古都南京的東南大學,是革命搖籃、黨團活動中心。東南大學的民主、科學精神及優良校風哺育了20世紀20年代氣息,使他應接不暇。1924年初,以東南大學為主的一批年輕學子在東大梅庵成立南京社會科學研究所,宗旨是組織學員學習馬克思主義學說,胡竹銘成了這裡的常客。

1925年3月12日,東南大學舉行了孫中山先生追悼會,高度評價孫中山畢生致力於革命的豐功偉績,“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訓誡使胡竹銘深受啟迪和鼓舞,他撰寫了《二十生日感言》《金陵見聞雜記》以及長江各埠考察等作品,提出消滅剝削壓迫、推進民主科學、打倒反動統治,才是有志青年之追求。他與同學們一道全力投入五卅運動及工人運動。

胡竹銘對開啟思想牢籠,接受馬克思主義真理的願望越來越強烈。此時,他又關注到長江岸邊一所更具革命精神的學校——武昌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前身)。這裡是中國近代以來教育,造就革命人才,擁護工農利益,建設民主的新社會”,胡竹銘在這裡如魚得水。

武漢大學對中國共產黨的創立發揮了重要歷史作用,中共一大代表中,李漢俊、陳潭秋、李達、董必武、周佛海等5人曾在武漢大學求學和開展革命活動。

在刻苦學習文化課的同時,胡竹銘刻苦鑽研馬克思主義思想,找來中共一大到四大的報告悄悄研讀。他逐漸認識到,在當今之中國,只有共產黨最能代表勞苦大眾的利益,也只有共產黨能挽救中國山河破碎的局面。

此時,中國共產黨正開展打倒列強除軍閥,全力推動北伐戰爭和領導工農運動,在湖南、湖北等北伐戰爭經過地區加緊開展群眾工作,發動和組織農民群眾接應北伐軍。

胡竹銘感到,拯救民族參加革命活動。

全身心投入黨的活動

胡竹銘受黨組織派遣在湖北蒲圻(今赤壁)茶庵嶺開展工作,從此正式走上革命生涯。茶庵嶺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湘鄂贛蒲圻中心縣委所在地,被後人稱為赤壁的“延安”。胡竹銘的主要任務是協助剛成立的蒲圻縣委工作。短短几個月,他以辦學為名到各個村莊向農民宣傳打倒土豪劣紳,建立農民協會等革命道理。

1927年2月18日,蒲圻縣農民協會正式召開,1000多人參加會議,討論了農民運動的性質、政策、發展方向,組織領導農民向土豪劣紳清算,展開減租減息鬥爭。僅僅3個月時間,蒲圻縣農民協會發展到10個區75個鄉,農民協會會員達5萬人。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集團先後發動反革命政變,革命處於低潮,黨組織遭受嚴重破壞,亟待重新發展。這年8月,胡竹銘被任命為中共湘鄂邊區遊擊司令部政治指導員(司令員為張星川),兼任中共公安縣委書記。

為了掌握和擴大黨的武裝力量,1927年9月初,胡竹銘聯合湖南省澧縣黨組織召開了三次軍事會議。參加會議的有鄒資生(湖南澧縣人,後任工農革命鄂西特務大隊隊長,1929年犧牲)、段德昌(湖南南縣人,後任紅六軍軍長,1933年犧牲)等60餘人。會上研究了武裝鬥爭的隊伍建制、行動組織、攻擊目標等問題。胡竹銘將兩縣的進步武裝力量計600人槍編為3個師,分別由樊學賜(湖北公安縣人,公安縣人民自衛團領導成員,1928年犧牲)、鄒資生、熊伯範(湖南澧縣人,澧縣“挨戶團”團長,後成為反革命頭子,是謀殺胡竹銘烈士的兇手)任一、二、三師師長,並頒發了委任、關防。此外,還由胡竹銘、鄒資生介紹吸收了樊學賜等人入黨。

會後,胡竹銘指揮鄒、樊兩部駐防湖北公安縣鄭公渡。此時,正逢國民黨第九軍軍長彭漢章率部經此開往沙市,鄒、樊兩部勇猛追殺,繳械200餘人,獲步槍100餘支,在鄭公渡河中消滅敵人數十人。

在蒲圻、公安、澧縣,胡竹銘的革命思想和組織才能得到初步展示,他的信心和勁頭更足了。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