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之問

[ 歷史故事 ]

崇禎元年(1628)十一月,戶科給事中韓一良向年輕的新皇帝上了一道《勸廉懲貪疏》。奏疏中,這位新任官員說:

當今,何處不是用錢之地,無官不是愛錢之人。買官要錢,升官要錢,官員交際聯誼要錢,考課打點上面要錢,“此金非從天降,非從地出”,來自哪裡,人皆心知。

韓一良還舉例說:自己只是七品芝麻官,平時不善交際,但兩個月來拒收的禮金也有五百兩。由此類推,位高權重的官員就可想而知了。再不推進反腐倡廉就來不及了,而且必須從“大老虎”反起。

一番話深深打動了崇禎,他倍感欣慰,讚賞其“大破情面,忠鯁可嘉,當破格擢用,可加右僉都御史、吏部尚書”。

韓一良並不是御史,怎麼推進反腐倡廉工作,他沒有提。這個難題交給了18歲的崇禎。

崇禎問韓一良,到底誰是腐敗分子?

這一問,問出千百年來朝廷百姓心聲。

但是,這一問,也問破了一個人的心。這個人便是韓一良。

這是一個令人寒心的“天問”。不僅韓一良覺得冤,連後來的進諫者都不得不因此閉嘴。

這個問題韓一良無法回答,也不該由他來回答,他不是專業人員,也不掌握證據,怎敢亂說?

崇禎退而求其次:那你說一說,是哪些人給了你五百金。

這是比前一個更傻更天真的問題。

這一來,韓一良才明白,自己掉入了一個體制下的坑。說還是不說,真成了一個問題。不說,就無法實現自己的初心;說,倒黴的是一群小蒼蠅,於事無補。見皇帝把球踢了回來,細思極恐,這真話還說得下去嗎?

面對崇禎這一問,韓一良不得不選擇閉嘴。結果不僅沒有推進反腐倡廉工作,連自己的職務都被剝奪,回鄉耕讀。

韓一良的挫敗感深深地烙在後來者心裡。崇禎六次自我批評(下罪己詔),數百次鼓勵大家建言,都無法改變大員們經常性的相顧無言,發言也是空話套話。

明朝末代首輔魏藻德,狀元出身,只用了四年時間就被火箭提拔為首輔,危難之際,崇禎對他寄予厚望。北京城破前三天,崇禎問他有何對策,並說:你只要開口,我立刻下旨照辦。然而,魏藻德跪在地上,屁股撅得老高,一聲不吭。崇禎氣瘋了,一腳踢翻龍椅,恨恨而去。

我們且不問大臣們原來的智商和情商到哪裡去了,我們只想問,一句話可以定奪的事,臣子為何始終一言不發?沒有退敵良策,餿主意好歹也可以出一個呀。

然而,餿主意都沒人出了。大家徹底冷了心,鐵了心,不陪皇帝老子玩了。

崇禎接手國家十七年,任命了五十位內閣首輔,平均每人的任職時間不足三個月,而且,個個不是被開除,就是被降職,無一善終。至於首輔以下官員,更換頻率如走馬燈,“日新月異”。在外徵戰的將領,不是被處死,就是寧願主動戰死。

前任首輔陳演嘆息說:在崇禎面前,每句話都要思前想後,稍微一句說錯,嚇得後脊樑涼颼颼。崇禎恨啊,二十多歲頭髮就已斑白,魚尾上眉梢。不光是罵盡群臣,更是恨。他所信任的只有那些善於揣摩他心思、曲意逢迎的大臣。十七年間,君臣上下挫敗感如影隨形,不能不說與崇禎之問關係甚緊。

有人說,崇禎是窮死的;也有人說,崇禎是被手下害死的。其實不然,他是被自己這一問弄死的。

崇禎也並非不知道天下官員貪者大有人在,但具體到誰是貪官,即便身為皇帝都未必知道。

崇禎之問也是崇禎之困,更準確地說是韓一良之困。為了免除韓一良式的結局,古人設計了一個“制度”,叫“風聞言事”。簡單地說,“風聞”是為了保護舉報者而隱瞞舉報者姓名,並非純粹的道聽途說,捕風捉影,應該是有一定依據的。

韓一良的進諫顯然屬於“風聞言事”,但又不是他職責所在,也不是要彈劾某人某事,純是出於對政治腐敗的憂慮,提請皇帝採取措施開展廉政建設。

今人有建議採納“風聞言事”來加強反腐倡廉,甚至有人提出“風聞言事”是反腐敗最有力的手段。這實際上是誤讀了“風聞言事”的本意。

如果將“風聞言事”作為廣開言路的措施,利大於弊;但如果將其作為反腐的手段,顯然弊大於利,最大的弊端是容易導致官員相互攻訐,破壞法制。

所謂“康乾盛世”絕不是“風聞言事”所成就的。“風聞言事”成就的是言路大開,因而官員自然會有所敬畏。

宋仁宗慶曆年間,諫官王素聽說武將王德用向皇帝進獻了兩個美女。王素在朝會上就此事批評仁宗耽於美色。仁宗責問他:“這是內宮之事,你從何得知?”王素說:“我是諫官,規諫乃職責所在,哪怕是對於風聞之事,也可知無不言。陛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何必追問從何得知呢?”王素的回答就道出了“風聞言事”的真諦:廣開言路,鼓勵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宋仁宗無從挑剔,呵呵一笑說:“確有其事,二位美女在朕左右,頗為親近,暫且留下來如何?”王素回答:“倘若疏遠,倒也無妨。我所擔心的正是怕陛下親近她們啊。”宋仁宗聽後醒悟,每人打發三百貫錢,將那兩個美女遣散出宮。

王素與韓一良的遭遇截然不同,並非王素如何高明,而是他抓住了仁宗的具體事實,不涉及體制,所以能頂住仁宗的詰問。韓一良則不同,他提出的是一個制度問題。制度問題自古以來便是個天大的問題,韓一良沒有想好就傻傻地提了出來,崇禎自然也沒有想到,因此也傻傻地丟擲了“誰是貪官”的天問。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