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武帝的寬容

[ 歷史故事 ]

作為晉朝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在《世說新語》裡也算頻頻亮相。當然,通常不是主角,但給人的印象倒也不壞。

因為滅了吳國,晉武帝還見到了自己少年時代的一個老朋友——諸葛靚。

三國時期,琅琊諸葛氏人才輩出,《世說新語·品藻》提到,當時輿論認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龍是諸葛亮,虎是諸葛瑾,狗是諸葛誕——狗不是貶義,而是讚美諸葛誕忠誠。

諸葛誕就是諸葛靚的父親。當初,忠於曹魏的諸葛誕在壽春起兵反對司馬昭,為了得到東吳的援助,就讓兒子諸葛靚去東吳做人質。後來,諸葛誕還是失敗了,諸葛靚就成了東吳的臣子。現在晉滅吳,諸葛靚的人生兜了個大圈子,又回到洛陽。

司馬氏、諸葛氏都是世家大族,司馬炎和諸葛靚小時候玩在一起,諸葛靚的姐姐還嫁給了司馬炎的叔叔、琅琊王司馬伷(音同宙)。

司馬炎任命諸葛靚做官,他不做;想見個面,他也不見。諸葛靚還經常背對洛水坐著,表示你殺了我爸爸,我可記仇了。

晉武帝到底還是利用自己的嬸嬸、諸葛靚的姐姐的關係,和諸葛靚見著了。他立刻貼上去:“卿故復憶竹馬之好不?”咱們小時候雖然沒有弄過青梅,但一起騎過竹馬,你還記得咱倆有多好嗎?

但諸葛靚說:“我不能在身上刷漆改變形貌,吞熾熱的火炭改變聲音,今天卻又見到了你。”眼淚嘩嘩往下流。“吞炭漆身”是戰國時著名刺客豫讓的典故,諸葛靚的意思是,沒能刺殺你,是我對不起我爹。

晉武帝感到又羞愧又懊悔,於是走了。

《世說新語·方正》記錄了這件事。但換個角度想,諸葛靚作為東吳將領與晉軍作戰,他的同袍張悌慷慨赴死,他卻選擇逃走,可見並不是視死如歸的人。但他在司馬炎面前,卻高調擺出殺父之仇不共戴天的姿態。不必懷疑諸葛靚孝心的真誠,但他應該也是心裡有底,知道這個“竹馬之好”不會拿自己怎麼樣。

看正史記錄,當時有些社會責任感特別強的官員,對晉武帝的寬容是不滿的。大臣胡威就指出,朝廷對官員過於寬貸,晉武帝以對基層官吏的嚴厲為自己辯護。胡威說,懲罰他們管什麼用,“正謂如臣等輩,始可以肅化明法耳”。你得懲罰我這個級別的。

更猛烈的抨擊來自司隸校尉劉毅。晉武帝問他,自己可以和漢代哪一個帝王相比?劉毅竟然回答:“桓帝和靈帝。”

桓靈幾乎是黑暗時代的代名詞,自視甚高的晉武帝對這個評價感到驚奇。劉毅答道:“桓帝、靈帝出賣官職的錢都進了國家的倉庫,陛下出賣官職的錢則進了個人的腰包,憑這一點來說,您大概還不如桓帝、靈帝。”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