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號誕生記

[ 歷史故事 ]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名稱,成為新中國的國號,響徹世界。

很多人不知道,在確定這一國號之前,曾經有過一番爭議,特別是圍繞使用簡稱討論激烈。本文所講述的,就是國號背後的故事。

黃炎培、張志讓提出條陳

1948年4月底,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頒佈“五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實現並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這一口號開啟了協商建立新中國的序幕,得到各方面積極回應。毛澤東在8月1日給各民主黨派的覆電中,提出要“建立獨立、自由、富強和統一的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此後一段時間,一直沿用“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這個名稱。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協籌備會開幕。毛澤東在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高呼“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萬歲!”

國家稱號關乎國體,茲事體大。出席新政協籌備會的一些代表對“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這個名稱提出了不同意見。黃炎培、張志讓專門給新政協籌備會寫了一個《提議國名定為“中華人民民主國”簡稱“中華民國”或“中華民主國”》的條陳。條陳提出:我國國名似可將原擬“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改為“中華人民民主國”,簡稱“中華民國”或“中華民主國”。將來進入社會主義階段時,即可改稱“中華社會主義民主國”。

黃炎培、張志讓的意見引起籌備會常務委員會的重視。秘書長李維漢6月19日批示“抄送主任、副主任委員與各組長”。

張奚若為新中國起名

新政協籌備會常務委員會分六個小組承擔相關的籌備工作。其中,第四小組負責起草政府組織法草案。董必武任組長、黃炎培任副組長。1949年6月18日,第四小組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廣泛交換意見後,推舉以張志讓為召集人的7人委員會準備討論提綱。

6月23日,起草提綱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董必武開場提出討論的要點,首先就是“對國家名稱,有不同意見”。張奚若說:“有幾位老先生稱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名字太長,說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名。我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比叫中華人民民主國好。有人民二字就可不要民主二字。”為慎重起見,此次會議將“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民主國(皆簡稱:中華民國)”並列提出來,供代表們討論。

7月8日,第四小組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討論提綱起草委員會提出的“政府組織法中的基本問題”。代表們就新中國的國家名稱、國家屬性、政府組織的基本原則、最高政權機關等問題進行討論,並推舉董必武、張奚若、閻寶航、王崑崙、張志讓5人組成起草委員會,負責起草政府組織法草案。起草委員會起草了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草案,分別提交小組會議討論,並徵詢錢端升、王之相、鄧初民等法學專家的意見。

8月17日,第四小組第三次全體會議修正透過了《政府組織法初步草案》,提交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常委會審議。從這次會議的檔案資料上可知,“新政治協商會議”已改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後改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筆者注)”,國家名稱已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名稱的改變應該在當年8月份。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晉武帝的寬容
下一篇: 鴻門宴的局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