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的局中局

[ 歷史故事 ]

1、

公元前206年,鹹陽。秦王子嬰穿素服,乘白色馬車出城,親手把皇帝玉璽交給劉邦,大秦帝國宣告滅亡。

秦人都成了亡國奴,但大家很高興,因為劉邦剛入城就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除此以外的秦法全部廢除……你們支援不支援啊?”

生活能夠便利,當然支援啊。於是秦人紛紛帶著家中的牛羊、酒肉去軍隊慰勞戰士。看著他們飽經風霜的臉龐,秦人都露出了老父親般的微笑。

本來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卻馬上被劉邦叫停。“我們的糧食多著呢,不用麻煩父老鄉親,這些慰問品你們都拿回去吧,給老婆孩子解解饞。”

剛入鹹陽一個月,劉邦就深得民心,秦人生怕他不能做秦王。成績歸成績,態度是態度。雖然秦人都很支援劉邦,但他還是壓住了心中慾望的小火苗,遠離鹹陽,駐軍霸上,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12月中旬,項羽來了。他帶著整整40萬大軍,攻破函谷關,一口氣來到戲西,聽聞劉邦的所作所為後,他很生氣:“我們在鉅鹿大戰秦軍,這個傢伙倒是撿了便宜。”

對於讓劉邦抄近道的楚懷王,項羽也懷恨在心。“這麼好的事,也不先想想我,你不過就是個放羊娃,沒有項家,你能當楚王嗎?”項羽寫了一封請柬,派人送給劉邦:“咱們哥倆兒好久不見,我的心裡藏了好多知心話,想在酒宴上說給你聽。”

地點:鴻門。

2、

按照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說法:范增希望項羽把劉邦當場斬殺,但項羽的心太大,一不小心就讓劉邦給溜了,最終丟掉江山。婦人之仁,豎子不足與謀啊。字裡行間都能看出,太史公對項羽的失敗有多麼痛心疾首。可項羽真的能殺劉邦嗎?我們不妨看看項羽真正的實力。

起兵之初,項梁和項羽殺了會稽郡守,並召集郡裡的人宣佈起義,然後派人到各縣招兵,共得8000人,因此江東8000子弟兵就是項家的基本盤。渡過淮河後又收了英布、蒲將軍等人,兵力達到六七萬。值得注意的是:英布、蒲將軍等人並不是項家的嫡系,而是原本就有獨立的軍隊,他們只是看重項家的名聲和地位才帶兵投靠的,屬於合夥人。鉅鹿之戰結束後,項羽成為諸侯上將軍。在聚集了其他諸侯的軍隊後,他才有了40萬大軍。這種關係更遠了,連合夥人都算不上,充其量只能算盟友。

對項羽來說,劉邦和英布原本是一樣的角色,可在楚懷王的挑撥下,他卻逐漸成長為可以封王的諸侯。所以在鴻門宴上,項羽的底牌只有六七萬人,其他諸侯都是利益結合體,和劉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而劉邦有10萬軍隊。和項羽不同,劉邦的將軍基本都是豐、沛老鄉,士兵也是一路上招來的,沒有一支軍隊具有獨立性。劉邦小而美,項羽大而散。

如此一來,事情就明白了:在鴻門宴,項羽根本不能殺劉邦,殺劉邦只需片刻,可他那10萬軍隊該如何善後呢?

殺人容易善後難。勝利從來不是靠殺人得來,只有恰當地分配利益,讓大家各取所需,才能取勝。范增就是沒想明白這一點。

3、

當然,項羽可以橫下一條心,在鴻門宴之前號召大家打敗劉邦,然後瓜分關中地盤。

這也沒什麼,大家出來混,無非就是想出頭。可後果會很嚴重。

3年前,大家都是大秦帝國的百姓”機會,讓普通人也能登臺表演。但是慢慢地,形勢變了。陳勝、吳廣被拍到了沙灘上,取而代之的是六國王室的後代,他們紛紛復闢舊國。此時已和戰國時代不同,戰國時代的六國是幾百年貴族掌握優勢社會資源,其他人只能仰人鼻息。

可如今呢,大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在前線衝鋒陷陣的是軍人,在後方渾水摸魚的依然是老爺們兒。陳勝都說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恰好,隨項羽入關的諸侯都是六國大將,他們也想得到封賞,比如封地、封爵等等,這也不枉大家出來幹一場。

而這些人中,功勞最大的就是劉邦。楚懷王封他為武安侯,並且獲得滅秦的大功,麾下又有10萬大軍,論地位、論功勞、論聲望,除了項羽,沒有人能超過劉邦。

項羽雖然出身舊貴族,可在六國王室面前依然是小字輩。在鉅鹿大戰後,項羽只得到上將軍的名號,卻沒有任何實惠,他迫切需要鞏固自己的勝利果實。六國已經全部復國了,哪還有多餘的地盤呢?好辦,重新劃分一下唄。而他需要拉攏的支持者就是諸侯大將。

項羽、劉邦、入關諸侯其實都是一條繩上的螞蚱,他們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訴求、共同的地位。項羽怎麼對待劉邦,可被很多人盯著的。大家都是一個戰壕的兄弟,立了功,你就把人家殺掉,那以後誰敢跟你混?

只有劉邦安好,諸侯才有晴天。項羽一旦發兵攻打劉邦,就等於徹底清空了自己的信譽度。出來混,一旦失去了信譽,就是砸了自己的招牌。

想打仗,也得在確立自己的最高地位之後。除了項莊舞劍,劉邦從來沒有性命之憂。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