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的安史之亂,堪稱險些滅絕華夏文明的大災難。那麼,誰是把大唐天下從這場恐怖的災難裡拯救出來的頭號功臣?
歷代史學家一致認為,他不但是名將如雲的大唐王朝中少有的可與孫臏、吳起、韓信相媲美的頂級軍事家,更是一位鐵骨錚錚的硬漢。他就是唐朝最閃亮的將星、浴血平定安史之亂的首席英雄——李光弼!
一、
李光弼,唐中宗景龍二年(708)生於遼東(今遼寧省東部和南部)一個契丹家族。這個家族世代效忠大唐,父親李楷洛更病故在抗擊吐蕃的前線,在忠烈家風薰陶下長大的李光弼,武藝精,性子沉穩,還酷愛讀《漢書》。後來,李光弼入伍從軍,是出名的老實人,從來不主動攀高枝,多年來一直認認真真打仗,吃過不少苦頭。
38歲那年,李光弼遇上了影響他一輩子的貴人——河西節度使王忠嗣。他非常看重李光弼,認為“光弼必居我位”。於是,王忠嗣大力栽培,手把手帶著李光弼一起打了不少硬仗。
對李光弼產生震撼影響的,是這位老上級的悲情命運:唐玄宗的心態越來越捉摸不定,竟命王忠嗣去打一場鐵定傷亡慘重且毫無戰略價值的戰役——石堡城之戰,堅持原則的王忠嗣憤然硬懟,他認為石堡城地勢太險要,即使硬攻拿下來,也會死數萬人,希望厲兵秣馬,觀察時機再攻取之。很快,不聽話的王忠嗣被貶,沒有人再敢忤逆唐玄宗開疆拓土的心願。
後來,李光弼問王忠嗣,為什麼要違背皇帝的意願,拒絕攻打石堡城?得到了王忠嗣一句閃耀千年的男兒強音:“豈以數萬人之命易一官哉!”這般慷慨回答,令李光弼銘記了一生。
李光弼47歲那年,也就是天寶十四載(755),多年“不作不死”的唐王朝終於招來了驚天國難——安史之亂。
危急時刻,李光弼站了出來,被火線提拔成河東節度使,率領萬餘人組成的部隊慨然向安史叛軍的老窩——河北地區進發。李光弼此時要面對的,是他戎馬生涯裡的一生之敵、叛軍的二號人物史思明,對方不但奸,還能打,還帶領著兇悍的騎兵軍團,這簡直是一場不可能贏的仗。
但沒想到李光弼一出手,就是個大驚喜:先以常山為釣餌設套,夜襲帶打埋伏,把史思明一頓暴揍。然後各種奇招迭出,明明兵力少得很,卻不按套路出牌,今天一個埋伏明天一個突擊,竟是怎麼打怎麼贏。
等到和戰友郭子儀一會師,手裡有了十萬兵馬,李光弼立刻就放了大招,一場嘉山血戰,和安史叛軍主力硬碰硬,斬掉對方四萬人馬,還差一點兒俘虜了史思明。
這場勝利的價值有多大?以當時李光弼給唐玄宗的奏摺說,只要朝廷守住潼關,給自己一點兒時間北上範陽,就能穩穩地抄掉安史叛軍的老巢。可惜想法很美滿,現實很骨感,接下來的事情就證明瞭:安史國難最大的考驗,不是打仗兇殘成性的安史叛軍,而是長期“不作不死”的大唐王朝。